登录

《漱玉轩为邑之佳处顷春祝寺僧少葺之重来则眼》宋李石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李石

《漱玉轩为邑之佳处顷春祝寺僧少葺之重来则眼》原文

毒露炎炎海瘴浮,一轩谁与聒清秋。

雨花天上清凉手,挽取银河作玉流。

现代文赏析、翻译

毒热的露气像蒸腾的海水汽态漂浮着,山中的清静轩阁谁与我来填补这初秋的空白?把天空的雨水握在手里沾上仙人的清露,就把它当做从银河倾泻的玉色的瀑布。

  此诗开头写“毒露炎炎海瘴浮”,似是以疟火与蒸笼暗喻朝廷对李石的妒嫉。这句应与“一官留待四十年”的背景联系起来理解。李石在嘉定元年(1208)已届暮年,才得补承直郎、知常州无锡县,这年他已六十八岁。他曾说:“予年六十有八矣,自宣和末以来,遭乱流离,隐约四十年。”(《跋赵景修诗》)可见他是在暮年才得到一个安稳的差使。他能在政治斗争中活下来,虽有他的处世圆滑、明哲保身的哲学在内,但主要是因为他的诗得罪了秦桧,因此受到迫害。直到秦桧死后,他才得到实职。因此他自知之明是很清楚的,这从他自嘲的口吻“一官留待四十年”中,可以体会出来。然而朝廷给他的地方却不理想,只知他是可以用来点缀县衙的一块碑碣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以闲散自放,他给友人的信中说:“今年虽出守一郡,实同斋居,无一事可述。”这时他的心情是苦闷的,于是就特别留心自然中的一丘一壑以舒怀,到处寻找“一轩谁与聒清秋”的去处。“毒露”二句:一作“暑气薰蒸汗如雨,谁解清风洒玉壶”。这两句意思是说,瘴雨上天带来了李石留下的清风,挽取下来便化作了银河清澈的玉水瀑布。实际上,这里的“清凉手”、“玉流”,是以人的手法、意象改造自然。通过人格化后的雨水形成人天之间的神话、神话掩盖了不过是词人自己的幻觉和错觉罢了。上句中的“毒露”,指瘴雨,古人以为南方湿热为毒瘴之区。这里以“毒露”喻瘴雨上天带有李石留下的清风,那么下句就以“挽取银河作玉流”了。这里也借用了李白《望庐山瀑布》的名句“挂流三百丈”、“银河落九天”。李石这样写只是为了营造一个幻化的意境而已。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李石的另一面性格侧面:在逆境中不失文人本色,自得其乐,在清幽之中求其空灵和幽雅。这是与他的另一首《山中夜坐》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的。“孤灯来往深山腹”,可以算是从静与动的互补统一中去体悟太和元气在诗化世界中所造成的心景奇趣来了。《漱玉轩为邑之佳处顷春祝》乃是这个有趣意境题头所说的去处;“幽岩室暖先忘暑”、“面壁方惭熟此时”仍然将不是仕途之处美妙化了的理想境界的形象表达了。末二句言去而复回再游漱玉轩时虽然重来时雨花飞舞依然能带给他清新感觉也非得是当年李石在此地留下一股清凉余风不可。“重来则眼”,说得十分幽默。如果上联重游之所非久留之地不能解释得通的话,这里一个扫脸巴掌便会把我们全部按住实在没有任何抵抗余地的!也别说是迎面浇上一身小雨呢?我言阁下漱玉轩:到处此山同一念;岩石构筑时他自己愿意后来倒由许多人兜不起这一角落不来分用人气就得打个赏世世难免终究姓老老实实的木斗行楷——“冷”字来充门面当坐法官而穿僧衣便是前奏了。以上是从平实的语言文字表面往回寻找意象意境而达到深度的地方只是在对这位本色诗人的生平个性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方可找到依托的地方才能作出合理推断出来而已。“留此半间不容造膝地”(《和叔遗墨山四六五字三韵聊亦笔墨之余游戏之间一笑因》)并不错非世间似他所短若旁若无“僧人”、“泉石膏肓人”、“天下痴绝”、“说绝笑死人不取一文痴残之人”、“党狱孑遗走不容齿之辈”者等称谓都属过甚其词矣!总之李石是一个颇有个性特色和才情的诗人罢了!

  这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格调幽雅、清静;意境奇丽、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