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宋] 李石
一自昭君向北迁,花魂千载却南旋。
歌声不动先含笑,粉面无施任自然。
羞整云鬟多戴笠,欲呈锦袖漫开氈。
夜来大渡河边过,青盖金羁稳上船。
原诗意境非常丰富,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宗教与人物传闻结合起来。整首诗虽用浪漫色彩的象征寓意和通感形象勾画了一幅黎州美人生活画像,同时也是为感叹政治婚烟和现实人间之悲的同时歌颂“好客爱宾”的黎族同胞,将女性之娇羞与大度展现得淋漓尽致。
翻译成现代文,便是这样的:自从王昭君远嫁北地,这些花儿似乎也随着魂魄向南回旋。歌声未起便已含笑,不用脂粉也显得娇艳。因怕走不稳而整理云鬟,想献锦领却怕衣裙扯开。昨夜渡过大渡河时,青盖金鞍稳稳当当地上了船。
李石的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以花拟人,借花魂千年仍回旋于南方的动人故事,歌颂了黎族妇女的热情、大方、天真和灵秀。同时,又以花魂过锦领时,先以歌声动人,后以笑颜待人,描绘出黎族妇女的美丽、热情、淳朴和善良。最后又以花魂夜渡大渡河的情景作结,令人遐想无限。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想象丰富,笔调轻灵,意境深远。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久久难忘。这首诗,是李石热爱祖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真情流露。同时,也表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力。
此诗的前四句为第一段,以昭君出塞的典故为依托,从侧面刻画了黎州美人娇好如花、轻歌妙舞、爽朗大方的形象。“羞整”二句为第二段,通过细腻的动作描绘和心理描写,表现了黎州美人的娇羞与大方。“夜来”句为第三段,以景结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想象丰富,笔调轻灵,意境深远。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