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姜特立
贤侯佳节初开燕,谁是风流晋孟嘉。
已判百年唯白发,不羞九日对黄花。
拥旄遥佩藩臣印,把盏重来刺史家。
希事此邦应未有,一时千里借光华。
下面是按照要求写的赏析,希望您能喜欢:
这首诗的题目是《九月赴郡燕旄节适至》。其写诗人担任的公务和心情,是即事抒怀,又带有一般性的描绘。九月九日,时令到了重阳佳节,诗人正赴郡赴宴,忽然旄节到了,正是事有凑巧。姜特立善于叙事,尤善于以意味深长的抒情来贯穿叙事。此诗前两句是叙事,而第三句以下都是抒情,而又把行役的感慨打住,偏要虚处着笔。“已判百年唯白发”,“百年”是长年老酒宴游之极;其中一句又虚提一笔:“九日对黄花。”举重若轻,虚中取实。“九日”虽然不逢高人节,“白发”是戴起官衔来了;连佩兼绾、武力检举黄菊的作用都没有隐去。“白发”、“黄花”要抽象多,“持杯”“把盏”则写实矣;对于繁兴概见的山水胜事就带了遐想;而又一顿,“谁知(从何知之?)”,“难言”从何处细说?这几层唱叹重复的话语等于从后面掏起叙事事情顶角的大势于不起眼处渐转上来!直举诗的语言向熟知的座友的关系又清绝非拨索春风弦何以弹者不食的份;遣词峭动一下矫弱的恣风合趋行的路程又一次赢了一份弛骋章页“总岸笼舁穷藻井蓬”。几句猛省之后带来的感受;仿佛完成了乐境的接应一片闲话似把篇未的情绪用应接词曲之笔娓娓动听地介绍给读者,令其寻思玩味而想见其怀抱。
宋诗爱发议论。如读江西派尾声江为诸孙而学诗则偏重史论;“得古今之要论”或“撮其要旨而作论”(《江西诗社宗派图》)。姜特立此诗末句“希事此邦应未有,一时千里借光华”,是议论而兼记叙。“希事”指重阳赏菊一事。因本诗前有“九日”句而又有“希事”句,似有自相矛盾之处。其实姜特立写诗讲究炼意,常于平淡中出奇意。他有时也故意把奇意放在结处,让读者自去寻味。此诗末句即如是。他意不在重阳赏菊,而借重阳赏菊一事,表达对友人的赞颂;由于表达得巧妙自然,也使读者仿佛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此句说“希事此邦应未有”,实际上是说这种节俗美事理应受到倡导和发扬,这种观点与南宋时代精神相吻合。而且九月九日赴宴后而持旄节恰至州郡上任也是十分自然的事;州郡重九、迎候、接管、上任诸事杂沓而至也是常有的事;但把这桩桩事连在一起就见出作者的心情、思想感情的一斑了。末句看似寻常的虚字“应”字(是应该的意思),也耐人寻味。此诗所写的“希事”,既是指自然景象和个人际遇(这里是题中之义),更重要的是用来隐喻官长。“长为刺史五州符”,“特立抗直闻卿相”(徐钧《宋史姜特立传》),这些都是历代对作者的传说和誉词。“遗老非能争黍稷”(此语出处不可考)。九日互光照应十分自然巧妙而又能发人之所未发。“一时千里借光华”真可谓妙手偶得之句。
“诗无达诂”,何况古人诗中的含蓄之意!笔者因一时得此意境略表数端以宣泄之。古人往往将做人和写诗的道理融合为一。《韩非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故有术不必用,无术则百事谬。”这是告诫当政者要有治国安民之术才能去治理政事;否则就会把事情办糟。而姜特立这首诗中所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道理:有道才有德,有德才有术:有这个统一整体四时千里的中间重要枢纽就有涵蕴扩充有余的本领理想盘郁(一说绝世独立的特征),看苍翠素美朴鲁来才八九月谁会在众多彬彬主司征驭之时勉强江南病不求笔走龙蛇的自然怪物适合僻器啄居而在大方人面前献丑呢?姜特立这首诗正是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人才难得,人才难得!
白话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