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姜特立
旋移菊本对兹辰,汲洒清泉浥细尘。
底事今犹这个在,向来曾是惜花人。
移菊
宋 姜特立
旋移菊本对兹辰,汲洒清泉浥细尘。
底事今犹这个在,向来曾是惜花人。
秋天的早晨,诗人搬来菊花盆子放在窗前,菊花和清泉都显得格外新鲜美好。这一切都缘于一个“惜花”的人。
菊,是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之一,备受青睐。在诗人眼里,菊更是他精神的象征。从“向来曾是惜花人”句中,可以体会到诗人的爱菊花的品格。如今,面对着凋零的秋景,诗人感慨万分,深有移情之感。所以眼前这清泉也似乎别有一种凋零的意味了。“爱惜”、“不忍”、“伤心”种种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心境之苦。“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于此则一花一泉亦然。“忆得前春旧时,西湖上吟赏青春……嘉会连相值”,“往日依依任怀抱”面对枯瘦憔悴的菊花诗人感慨系之:“独抱幽芳人不知,黄英寂寞更何悲。”任你清泉照影,唤起几多的“花容寂寞泪阑干”;任你清芬四溢,唤醒几多的“红颜憔悴”,然而无人赏识,终竟寂莫!而诗人却抱守这孤寂无闻的芳香,“独向芳时守晚丛”,真可谓“菊残犹有傲霜枝”了!但诗人的内心却是痛苦的。他在《将归海东》诗中说:“百事不相关,尚作傍人马。”此时他又多么希望有朋友能理解他、同情他、安慰他呀!“底事今犹这个在?向来曾是惜花人。”这里的“底事”,就是指这原因了。这句诗的意思是:为什么我现在还保持着这个爱花人的性格呢?正因为如此,全诗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清空灵的感觉。
这首诗写诗人对菊花的爱怜之情。菊花虽凋零而零落,但诗人却能从中感受到它那傲霜斗寒的品格,这正是诗人的可贵之处。这种无望之爱近于绝望、无可奈何之中包含多少悲哀与伤痛。今天读者为“这个在”而起,因为“这个在”,多少的怀古哀今为这如盖如云的菊枝感动呢?在这里赞美自恃美而不怨寒的精神则是多少文人的内心缩影呢!总的来说,“隐而不死”、“忽感前尘”、尽诉心中无可奈何的情感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感情以及风格上余韵缠绵的特点。对个人自是苦衷埋藏、私处回味的。“直写胸中流露出来,看似直却不易做”,今天则豁然开朗矣。这句是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把自己无可奈何的惋惜传达出来了——终究辜负这黄花独立呀!也就难奈它了。我想以此象征一般之类似角色此时必神伤心酸痛苦重重而绝非单调耳。失意自弃似可为诗词佳作的一些普遍的意义(意境、构思及我笔情)多少亡友鲁迅所谓我的近乎失眠的状态不如说近乎痛醒的状态吧!总之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复杂的、敏感的、痛苦的。他的这种情感体验是带有普遍性的。因此他的作品也就具有了更深刻、更动人的力量。
这首诗用笔简练而淡雅,用词精到而传神,全诗洋溢着一种高洁的节操和雅淡的韵味。“向夕凭栏久”写得极其低徊沉吟。也有点颓唐感伤。“更移此处即幽谷”,尤其见用情深挚,“这个在”,是一篇诗魂所在处!应反复诵咏玩味。“莫非世事俱如叶”则紧承此情结似达些人生感悟又意味无穷了。末句说竟移至空谷里来了而且说恐怕世间人都看不懂只有花不理会人们认定的“孤抱幽香不自降”,“只有花”。人们早不在珍惜(不再这样一个人过细地挽救自己辜负青春辜负美)——这里有无言之哀、有自伤、有怨艾有无奈、有明哲保身吧!而这样哀怨之词都出自作者自伤怀抱又能动人心弦吧!这也就是千百年来咏菊的绝妙佳句了! 姜特立早年便以孝行闻名于世,“隐居学佛”,“萧然物外”所以他特立不倒既没有什么外界的真打击也无官场的真势利及左右人之居心至此的话他却死到临头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