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姜特立
写竹如草书,患俗不患清。画梅如相马,以骨不以形。墨君曩有文夫子,蝉腹蛇跗具生意。当时一派属苏公,雨叶风枝略相似。花光道人执天机,信手扫出孤山姿。陈玄幻却西子面,此妙俗士那能知。近时赏爱杨补之,补之妩媚不足奇。李生於梅却有得,高处自与前人敌。倒晕疏花出古心,暝云暗谷藏春色。我一见之三叹息,意足不暇形模索。君若欲求之点画,胡不去看江头千树白。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在宋代众多的咏梅诗中,这首《墨梅》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凸现出与众不同的风采。
首先,诗人姜特立以草书作画为喻,强调写意画竹的重要性。他认为,画竹的精髓不在于清雅,而在于挥洒自如的意境。同样,画梅也应以骨气为主,而非拘泥于形似。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相当的超前性,对于后世写意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着,诗人又以“墨君”为喻,赞扬了梅花的内在美。墨君,即墨竹、墨梅等墨色画作的拟人化形象。诗人提到,昔日的文夫人曾经拥有一幅优秀的墨梅图,它的特点是腹部像蝉一样光滑,足部如蛇一样灵活,充满了生命力。当时的文人雅士们纷纷将它归属苏公,称赞它如雨后的叶子和风中的枝条般相似。诗人以这一画卷为参照,称赞梅花的光光道人所画的孤山姿色更胜一筹。
随后,诗人又以“陈玄幻却西子面”为喻,进一步强调了墨梅的美丽和魅力。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墨梅的形态之美,同时也暗示了梅花与西施的内在气质有着相似之处。
最后,诗人提到了近时的赏梅佳作——杨补之的墨梅图。然而,姜特立认为,与杨补之的其他作品相比,他在墨梅方面似乎缺少独到之处。与之相反,李仲永画梅则显得更为独特和高妙。此诗的后两句诗笔调流畅自然,赏玩之暇透露出作者对李仲永诗风的无限推崇和感慨之情。
这首诗对梅花的不俗形象给予了生动、详尽的描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富有艺术性的笔触和细腻的比喻,诗人传达了他对梅花美丽和魅力的深深赞美。而他所强调的绘画精髓和书法理念也启示了后人在创作时应该追求意境、注重内在美、善于发掘个性等方面的理念。此诗既是对古代艺术家的赞美,也是对当代墨梅艺术的期待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