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赋得越山三韵》唐皇甫冉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皇甫冉

《赋得越山三韵》原文

西陵犹隔水,北岸已春山。

独鸟连天去,孤云伴客还。

秪应结茅宇,出入石林间。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赋得越山三韵

唐 皇甫冉

西陵犹隔水,北岸已春山。 独鸟连天去,孤云伴客还。 秪应结茅宇,出入此林间。 在唐代诗人中,皇甫冉擅长五言诗,此诗用了三韵,且用得自然巧妙,可以算是学古诗者很好的示范。诗的主题在于描写山水田园的景物和表达一种归隐的思想。

首句写船到西陵时船还在水里行进,以动显静;水面上没有什么阻碍,可见船是阔大的;随着水流徐徐行进,船的姿态也雍容和缓,呈现出一种悠闲的意境。水是碧澄澄的,山是青葱葱的,隔水望去,山色依稀而秀媚。而越城越西,越靠近彼岸的山水,景色越清幽可喜。第二句写船已到北岸,泊在春山之旁。这时抬眼望去,天空中有一只鸟儿展翅高飞,渐渐远去,一直延伸到天边;天边的云片也似随着船行一般的云片悠然地跟着客人一起回来。这是以动写静,由远及近地描写了北岸越山清幽如画、物我两忘的境界。

三、四两句写客人与孤云独鸟相交为伴即将返程回洛阳去,这是游春归来,顺流而下的一次畅游结束。“客”字也写出了作者对于归隐的想法不仅限于欣赏山水的安然自得之情。返程了,沿途山水尚好,令人流连;而春光将老,归期又近,一股莫名的怅惘浮上心头。“连”、“伴”两字以动衬静,显得清寂。这些看似寻常的词句渗透了诗人对于时代兴衰的关切以及对于归隐的思考和矛盾心情。在写景的同时,诗人为读者留有广大的思索和回味的余地。

最后两句写作者归隐的意向。结茅宇,意思是构茅屋。“林”指越山和它周围的景色。“出入此林间”不仅是说归隐后的生活主要在越山之林中,还包括着这样的意思:那里有他关心政事、痛恨时艰的身世经历和人生体验。这就使得他辞官归隐的决心更加可感可信,符合诗题“赋得越山三韵”的要求。整首诗一气盘旋、波澜起伏。诗人由隔水望山、浮想联翩而写到归隐之志的表白,由近及远、舒徐自在;又由远及近、回环曲折。诗人用笔轻灵自然,情韵悠长。

译文:

船儿驶到西陵渡还在水面上行驶,北岸那边已是青山白云相依。空中的鸟儿往天上飞去,漂泊的云儿伴着孤独的客人回到了旅馆里;结茅屋于山水之间确实令人神往 ,朝出暮归于山水之间也别有一番风趣 。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