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邓林
名重於诸杀,前贤旧隐踪。
无人知有路,隔树忽闻钟。
瀑壮山疑裂,云深树若封。
或传遗稿在,三叩昔时松。
庐山栖贤寺
名重于诸杀,前贤旧隐踪。
无人知有路,隔树忽闻钟。
瀑壮山疑裂,云深树若封。
或传遗稿在,三叩昔时松。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栖贤寺位于九江市庐山西北部,栖贤峡中,环境清幽,风景绝佳。寺中瀑布壮观,山石奇特,古木参天,钟声悠扬。寺中诸景,如诗如画,令人流连。
首联“名重于诸杀”,邓林以“重”字统领全诗,赞叹栖贤寺的名声之大。“前贤旧隐踪”,邓林在此不仅看到了栖贤寺的古朴庄重,也感受到了这里曾经有过的无数风流贤达。“前贤”,过去的贤人,“隐踪”已不明显的行迹。“旧”字意味着邓林看到了今人还没有涉足的地方。换句话说,“旧”也可以解读为被时光所掩盖的人和事,还有一种成语为“韬光养晦”,“晦”取遁世之义。因而这里值得细细推敲!隐藏在这个让人无从感知的世界中的人们有可能我们求之不得的真善美,也可能正是那种平淡质朴的人生至理。这里的景色依然那么秀美而冷清,这样的地方怎么可能是世外桃源呢?有僧人隐居其中必然是人生中的一大乐事!所以这里让人想起僧肇所说的:“有无相生”、“常无常双照”来。也就是说美丑、虚实、有无等辩证统一,这里的景象亦如此!“名重”与“旧隐”相对,一指外在的声名显赫,二指内在的品格高尚。“名重”与“旧隐踪”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构成了邓林眼前所见的庐山栖贤寺的独特风貌。
颔联“无人知有路”,正是“前贤旧隐踪”的注脚。“无人知有路”,正说明邓林行人不远的崎岖山道愈觉来之不易而欲罢而不能。“人踪”,有的解释为有古迹和文化的见证;解释为与前半联句对文固然没错;我们当互训。“有来径在山飞之后”、这在余家积劳中也无可考;“之五当承匡山中之甘苦说得佛道士西域行走常理喻境词林兴无七一终会有一定的隐指、让人解会因人而异是可以理解的人去鼎原的风神境行这里提提而去隐隐其中到底得藏下了多少宏微宝应儒道‘的风世赞伤在其中非常有地说明了陆居又是鬼亦盘即是何必加以有心相索反而人为地造成一些隔阂呢?”(见《庐山历代诗词选注》)。“忽闻钟”,正是“无人知有路”的结果。这一句写出了栖贤寺的幽深静寂,“忽闻”二字透露出一种惊奇而兴奋的情态。这钟声把人们从深深的遐想中唤醒,引到诗人的面前。“有人踏响林间的苔痕竹石一路探幽而来”。当然我们读来已知邓林未走原路而是直接寻访无路的名胜所以,“闻钟”二句可视为“转语”,不必实有其事为据。其实也确实是愈入其境则愈不知来时之路。“虽不得径达诸公宿约之所瞻仰亦足以畅然神往矣!”(同上)所以一旦听到钟声,“或叩昔时松”,则如闻古人之清谈,“或叩昔时钟”,则如闻古人之吟咏。这种境界令人陶醉!这一联不仅写出了栖贤寺的幽深静寂,而且传达出一种意外惊奇的惊喜之情。
颈联“瀑壮山疑裂”,是写近景的。“壮”字突出了瀑布的雄伟气势。“疑”字别出心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山体的高大峭拔。这一联用词生动形象,“壮”、“裂”、“深”、“封”等词用得极好。尤其是动词的使用:壮、裂、封等更富有动感,传达出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感!正是这种动感,令人“疑”山体深不可测,恍若一裂而分天地了!从上文的注解中我们知道“栖贤峡两岸崖壁陡峭、高耸入云,呈垂直状。因高差特别巨硕而产生巨大气势产生美学的效应,所以香严古寺高僧说:高山古寺无轻语惊动往来客……由于崖壁的存在一方面衬托出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