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寻桂南山至崇寿院因往灵石三首 其一》宋张镃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张镃

《寻桂南山至崇寿院因往灵石三首 其一》原文

折枝登几已孤妍,况值风林水石边。

荦确路斜飞盖歇,丁宁茅店略停烟。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寻桂南山至崇寿院因往灵石三首 其一

宋 张镃

折枝登几已孤妍,况值风林水石边。 荦确路斜飞盖歇,丁宁茅店略停烟。

桂花在南山折取一枝,插在几案之上,已然艳压群芳,独自妖娆了。何况置身于风林水石之间,这般绝佳之地,世间哪里还有花树能与其争艳?“几”字及“风林”两词使境界顿时开阔,也使得花木掩映的庭院空间进一步灵动起来。起句云“孤妍”,以下即写风林水石之美。“荦确”句述路道曲折以及乘车经过此处时花树与茅店之怡然自得。灵山虽是山水佳处,山路崎岖,但是这种上下跌宕的旅行自有其趣,而这“乐趣”正以眼前的景物相触发,故曰“荦确”的道路上也有飞去的车盖停留(暗示乘车人也有片刻的停留)。这一切似是大笔丹青妙笔,水墨渲染而成,真是生花的妙笔!接下来转笔写路边小店了:“丁宁茅店略停烟。”这就是本诗最为吸引人的景色了。“丁宁”二字赋予了小店以人的特征和情味,“茅店”则恰好与前面写到的桂树的娇妍相应,安谧的茅店外,桂花正在微风中摇曳着。虽则从上面看来只能看到些微细的烟雾;然而我们则能够感觉到那种鲜妍生动而又有分寸的感情在内。这种感情正是从桂花的孤妍与环境的安谧中所共同引发的。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寻桂的过程。前两句是写诗人寻桂的情景,后两句则是写到达崇寿院之后所见到的景象。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跳跃性很大,但诗人的感觉节奏与情感的微妙变化却与这一巨大空间和时间的跳跃同步进行,呈现出自然天成之妙。如此作画的方法极巧妙而圆熟,绝无疏露和阻滞的感觉,正如庄周梦蝶,使人叹服不已。这样自然的笔法只能出于天生好手,南宋人张镃诗才情出众,也堪称一位画家。读他的诗文如其看画一样自然流畅。我特别喜欢他的这两句诗:“荦确路斜飞盖歇”,这“荦确”的山道旁小车飞盖徐行后忽然停下,桂花袅袅清香的场景似乎就在眼前。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竟然概括出了如此丰富的情景。作者完全抛开了理性的雕琢,于洒脱之中展示出了清真之致。再品之下更有月明松下泉声杂的人声融为一支非人间凡尘的生活场景的感受!作者感情机趣盎然又雅俗共赏的语言令我们的想象力去任意遨游其中真是天生的能工巧匠啊!此时无月也必有星吧?此刻我们的感受里是否有那么些类似徐徐流水与盈盈白云般真淳美满之象呢?等等美丽的思绪恍然于脑海中这些仅仅四句的诗歌带给了我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的景致这该是怎样的创作才能带来的效果啊!对于宋人诗文的大气我始终深有感触并且念念不忘也希望朋友们与我一起体味一下哦!

通过赏析我们感受到诗人在南山下寻找桂花的那种执着和认真。虽然他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公子,但他对山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他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加以描绘,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生活画面。这首诗语言朴素清新、自然流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之,这首诗以其高雅清新的意境、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