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张镃
老僧分袂倏三年,犹访芳池跃翠泉。
新叠两山都未识,北堂引看更东偏。
以下是根据原文所作的赏析:
送客至无相兰若归过慈云岭小憩崇寿寺书所见
宋 张镃
老僧分袂倏三年,犹访芳池跃翠泉。 新叠两山都未识,北堂引看更东偏。
张镃这首诗写的是送客归去途中的见闻和感想。
首句“老僧分袂倏三年”,就题中“送客至无相兰若归”这件事生发出去,三年前与老僧的分手别去,仿佛还是近在眼前的事,而今已别久。这三年间的心绪、行踪、人事变迁,都包含在“倏”字之中。“犹访”二字表明诗人对老僧的情谊之深。因分别时匆忙,分手时匆促,分手后思念又深,故三年后还特地到无相寺去探访老僧。“芳池跃翠泉”,正是无相寺中池水翠峰的一幅清幽景色,也烘托出诗人对这种情谊的怀念。此联写归去,述从“无相”回来;“访僧”的举动则表现了与僧人的亲切关系。对句则承上写寺中景物。“新叠两山都未识”,说新堆叠起来的两座小山,自己都没有认识,这不仅写出山的新,也写出自己久不来此,对之生疏,同时也就引出下句。下联前一句“北堂引看更东偏”,从“犹访”二字引出。北堂是寺院中旧有之堂,借以指代寺院;这句是说我曾陪同老僧一道去参观寺后,并特地叫他一一指说西边(“西来院”或“西方院”)新添建的小筑,以至最东头的地方,都是有名的寺庙中之景,并非真确指看过这些地方;借此两句补点地名和交代陪游之人。由此可见诗人艺术手法之精妙。
诗后半首既没有再提归去的话,也没有别的景点景物,只是对崇寿寺两处所在做了交待。它体现了张镃写作上注重实情实景的特点,做到了有景有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应该说是闲适诗中值得称道的作法。尾句无接物生情字面意义;其中表达出与人邂逅时的惊喜之情则是此诗本意的深化与补充,所展示的是一个坦荡情长的境界。同时还是朋友聚首日短别易疾、更为辛酸哀惋的情况以形容诗意旨的形式写在诗中。这不能不说是艺术构思上精巧的地方之一。
整体来看,此诗纯用赋体记叙与描写的手法来写送归之事、游寺之所和临别的深情;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与久别朋友的深厚友谊之情和对佛寺园林景物的深深爱好;同时亦具有明显的宋代诗词通俗化的艺术特点。读后使人如身历其境,赏心悦目,意味无穷。这无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我们分手已有三年整,千里迢迢又来看故人。 一路走来看不尽翠景,讲谈着寺院后西偏佛龛和僧院。 山上新砌叠起的峰峦似曾相识,主客一同游览不觉惊异赞叹间; 原来崇寿寺早已迁来这里已多时久,倒真成了名胜地也难得互有难遇相见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