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小重山·云去风来雨乍晴》元刘秉忠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元] 刘秉忠

《小重山·云去风来雨乍晴》原文

云去风来雨乍晴。断烟分远树、夕阳明。夕阳无处雁斜横。山重叠,山外更入行。千古短长亭。别离浑是苦、柰西征。欲凭双鲤寄幽情。东流水,几日到襄城。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小重山·云去风来雨乍晴

云去风来雨乍晴。断烟分远树、夕阳明。夕阳无处雁斜横。山重叠,山外更入行。

千古短长亭。别离浑是苦、柰西征。欲凭双鲤寄幽情。东流水,几日到襄城。

这是一首描绘离别场景的词,由元初诗人刘秉忠所作。刘秉忠早年经历金朝,后为蒙古人服务。他在诗、词、曲等领域都有涉猎,他的作品也反映了他广泛的兴趣和对社会、人生等诸多问题的关注。

在诗的开始,“云去风来雨乍晴”,一种自然而然的转换场景的预告,风雨过后的片刻宁静显得尤为宝贵,这就自然而然的把我们的目光转向天空的色彩将要变得怎样明净明澈。“断烟分远树、夕阳明。”这句描绘了夕阳西下,烟雾渐消,远处的树影愈发清晰,而夕阳则显得格外明亮。这里刘秉忠运用了典型的白描手法,将一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夕阳无处雁斜横。山重叠,山外更入行。”这句描绘了画面进一步的动态变化——大雁随着夕阳归飞,象征着离别者的分别之情。“山重叠”这种情境表达了深深的忧郁之情。“山外更入行”,在这种不断前进的状态中暗示了前路的艰辛与不确定,增加了诗的情感厚度。

接下来的“千古短长亭”,引用了一个典故:宋代有人名为“柳三春”的女子自亭东赴美稷,路过古长亭伤春之别因而解装倚栏饮酒。这也传达出了古代别离之情都是同样的深刻凄怆的含义。面对分离和遥远的前行之路,“别离浑是苦”,此刻情深处何必说分别痛苦只是初感受感染和销魂荡魄、潜移默化的折磨之苦?更是心底真实痛苦和漫长哀怨的纠结苦楚,分离背后藏着太多的沉重与哀思,既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之苦又寄予了对往昔之美好恋恋不舍和离别后深埋心底的无尽之思念。“柰西征”是表达对于远行的无奈与无力,既然选择了远行西征的道路就不会停止。“欲凭双鲤寄幽情”,想要凭借通过秋江送来的你为我送行传递的一纸短书寄托我的深情款款深情地想着你来春也许再逢“你”,但愿随着江中流水足见襄城只一日抵达!对于离别的不舍和对重逢的期待构成了诗人感情上的跌宕起伏。

刘秉忠在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人物行动的刻画,展现了离别的场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词既有白描的手法,又有寓言性的表达,使得词意丰富而深刻。他的词既有现实感,又有对未来的期盼和情感寄托,使得他的词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情感的深度。总的来说,这首词是一首描绘离别场景的佳作,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刻情感和对未来的期盼。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