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刘秉忠
诗酒休惊误一生。黄尘南北路、几功名。枝头乌鹊梦频惊。西州月,夜夜照人明。枕上数寒更。西风残漏滴、两三声。客中新感故园情。音书断,天晓雁孤鸣。
小重山·诗酒休惊误一生
诗酒休惊误一生。黄尘南北路、几功名。枝头乌鹊梦频惊。西州月,夜夜照人明。
枕上数寒更。西风残漏滴、两三声。客中新感故园情。音书断,天晓雁孤鸣。
这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此词抒发了作者对客居他乡的感慨和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诗酒休惊误一生”,“诗酒”二字,即表达了诗酒对他来说,并非是为了消愁误了一生,而是他内心真正喜欢的东西,是他赖以生活的精神寄托。“黄尘南北路、几功名。”这是词人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总结,“黄尘”二句揭示了作者长期以来奔走南北、耗尽精力、难以忘怀的功名之累。功名未就,是作者一直感到非常遗憾的事情。“枝头乌鹊梦频惊。”西州月,夜夜照人明。诗词往往以月暗示宇宙的广阔。如司马迁《项羽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但“乌鹊南飞”后来却演变成羁旅无依的象征。《十洲记》:“牵牛织女,虽聚他方,每自接手,长河共酌”即可从不同侧面印证这个说法。就如杜牧所言“(金)马风流已秋草”,古今同一意。诗中的月亮直截坦白地点出从北方回到江南这漫长的、异乡人的喟叹,“西州月,夜夜照人明。”在词人眼里,月亮也变得如此地可亲可近了。“枕上数寒更。”夜深人静之时,词人思绪万千,难以入眠。一句“数寒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无奈。“西风残漏滴、两三声。”这两句写出了作者听到鸡鸣之前的夜觉之境。“更长勿寝”,“别馆清角受秋风”么?这里是借用王籍的:“入若个里却添知愁”(《耶利哀引》)虽都是记录半夜长听疏角之声的经历(恐有并韵或同意之误)从中折射了作者的“客中”离愁。“客中新感故园情。”长时间客居他乡的倦意和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构成了全词的主调。刘秉忠早年飘泊江湖,后到元世祖忽必烈府上献《青玉案》词,为人称赏重用。这首词怀念久仰的故园,也反映了词人的思想性格和志趣。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忧愁。比如“黄尘南北路、几功名。”“枕上数寒更。”等句,就通过描绘旅途艰辛和孤寂,来表达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又如“西风残漏滴、两三声。”句,通过描写半夜长听疏角之声的经历,来暗示作者的“客中”离愁。这些景物描写,既渲染了环境气氛,也很好地烘托了作者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
最后,“天晓雁孤鸣。”一句以象征手法收尾,“天晓”暗示客将离去,“雁孤鸣”暗喻漂泊无依和对故乡的思念。这个结尾,既呼应了前文的“故园情”,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同时,“天晓”与“数寒更”形成反衬,在时间的交替中更强化了作者的情感表现力。整首词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