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元] 陈孚
回首扶桑铜柱标,芙蓉帐暖度春宵。
清明寒食谁家哭,折戟沈沙铁未销。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入安南以官事未了绝不作诗清明日感事因集句成十绝奉呈贡父尚书并示世子及诸大夫篇篇见寒食 其二》是元代诗人陈孚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追忆往事,怀念远在异乡的贡父;后两句抒写寒食清明时节哀思,表达对战友、故人的怀念。
首句“回首扶桑铜柱标”中,“扶桑”指南国,“铜柱”是显示南宋捍海藩封之物,“回”字是悲沧的笔调。也许刚到达制区的使者会忍不住于其言行举止的某个细微之处显现出一腔依恋的情来,其传心之深深植在里于国家爱下至极处,就是如陈孚此时此地的心境,但是“官事未了”,却使他不能与友人从容相聚,于是有了“芙蓉帐暖度春宵”。这两句以“春宵”和“寒食”相对,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据载古代寒食节的习俗是禁火冷食,故此诗中的“清明”是指寒食节。这句的意思是“在温暖而宁静的房间里度过了寒食节的长夜”,与前两句相配,透露出诗人心中无限的凄恻。
后两句的意思如下:无论是谁家的庭院里都在痛哭哀悼着逝去的人,枯骨般的长戟沉埋在沙土里尚未完全腐朽。寒食清明时节哀思丛生,身在边陲,而对逝去友人的悼念由然而生。这是怀念战友之情。尽管诗句的字面与杜牧《清明》原诗似是而非,然而作者的深衷却是无法拒斥的“折戟沈沙铁未销”是对故人的深情缅怀——在这个民族的祭奠时刻,作者的思絮却越过了风烛残年的亲朋好友,远牵念起枯骨上戎装的昔日战友,让这种民族共有的情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和寄托。这是思君与忧国的融合与升华,是为国的热情书写,也为诗歌笼罩了一层悲伤的情绪色彩。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首诗的赏析,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