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管仲井》元陈孚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元] 陈孚

《管仲井》原文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平生一勺潢污水,不信东溟浪沃天。

现代文赏析、翻译

管仲井

元·陈孚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平生一勺潢污水,不信东溟浪沃天。

管仲井,是元代文人陈孚的诗作。这首诗作于诗人的故乡——福建宁化为古之闽越地,又是管仲的故乡,而“画野分民”的井田制度早已废弛,如梦般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作者看到这种情景,想起了百王创业,礼乐从制,而管子一勺水却荡倒了东溟。

首句“画野分民乱井田”,诗人以极为凝炼的笔墨,揭示了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的泱泱大国国策之误。“画野分民”,语出《周礼·夏官·量人》:“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国有市伯。”简单说井田制度是一种疆理国野、居民而建的“道路系统”、“留宿”、“市廛”制度,好比棋盘上的纵横直线。可荒野道路恰恰在当时经纬般规划出来的“田亩”中间,造成土地分割、居民纷乱的局面。这种做法虽然对内巩固了社会秩序,对外却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次句“百王礼乐散寒烟”,礼乐制度如寒烟消散,已成历史陈迹。“百王”,指历朝历代,意同下句“潢污”。礼乐制度是社会文明标志之一。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破坏,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诗人对此深表惋惜。

后两句“平生一勺潢污水,不信东溟浪沃天”,作者以极为夸张的手法,抒发了对改革家雄图大略的赞佩心情。诗句所说的“一勺水”,在诗词中也可见方圆多大。《尚书·禹贡》写九州地域仅方百里见方即用九牧(各方牧者方数十里)。经过治理南汇东海的地方不过仅有勺状水源查办开发海河因此不宜咎词不当的当是不浪滥肆意滥用职权之意。“浪沃天”即浪荡江湖之义。此句与上句形成对比的是井田制度的荒废与礼乐文明的散失。两者都为作者惋惜不已。诗人对管仲开发海口导海入淮入江的业绩也抱有敬佩心情。但管仲业绩仅是一勺之水济世安邦而已。可见作者对管仲之业绩也不得不叹服其历史局限性。此诗既揭示了历史进步的一面,又揭示了历史局限的一面,是很有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的诗篇。

这首诗题为《管仲井》,实际上却从井田制度写到礼乐文明,再联想到管仲业绩及其局限性;由历史的浩烟写到管仲生平事迹及其遗迹等等:由远及近转换自然有序;丰富的历史内容、贴切新颖的联想附丽天衣无缝;议论写景抒怀寓感慨于一体发人思绪耐人吟味 。而这种亦古亦今亦表白的特色无疑是词、文手法特征的延伸发挥也是应对历史重大变革于时代剧变且发于比兴者文人的现身情怀!这个总格是确切自然的给予此类问题独异慧光的共识话题但很可能超出了一个作者的自身特征却又仍然难得的很令人挠头的地方那就是引古陈今究竟能给读者多少启迪?又究竟能给读者多少空间?读者能否悟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能否悟出诗人的真正意图?这或许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