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西江月·木芙蓉》宋谢逸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谢逸

《西江月·木芙蓉》原文

晓艳最便清露,晚红偏怯斜阳。移根栽近菊花傍。蜀锦翻成新样。

坐客联挥玉尘,歌词细琢琼章。从今故事记溪堂。岁岁携壶共赏。

现代文赏析、翻译

《西江月·木芙蓉》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春季写的,通过木芙蓉的描绘,表现其不畏严寒、清雅高洁的品格,以及幽独、凄婉的情怀。上片起首两句用笔轻灵,描写晓艳,通过木芙蓉对清露的容易适应,表现出其不畏严寒的品格。接着写其晚红,作者用“偏怯”二字,传神地描绘了木芙蓉对夕阳、暮气的畏惧,表现其娇嫩、脆弱的情态。三、四两句用笔跌宕,通过“近菊花傍”的描写,表现出木芙蓉的幽独、孤凄的情怀。“蜀锦”本是美艳之物,在这里比拟了花的外貌;“新样”是言其染色日新,体现了木芙蓉的生命活力。上片虽然重在描绘木芙蓉的花貌,但作者并未具体展开,而是留下许多想像的空间让读者体味。

下片重点描写“坐客”填词和作者本人对景赋诗的情味、乐趣。词作转以“玉尘”喻指白玉般的毛笔,表现了文人雅致的情趣。“联挥”二字写出了文人学士们高雅、清逸的风姿。“歌词”指的是《琼章》一类的歌辞,从中表现词人自诩的雅致生活。结尾两句承“记溪堂”而补足作答:年年携壶共赏,其赏心乐事不虚溪堂。更有甚者还可作为佳话,传说流芳哩!《西江月》下片四句是对作者的回忆和想象,不过并不让人产生乐观或赞美的感觉,因为下片词感情色彩已经转向了凄婉。“携壶赋赏”表明它是安逸生活的一种表现,而在对宴饮场面的叙述中却又十分清苦。特别是最后一句结得十分巧妙,“记溪堂岁岁重来。”客中在咏故乡之物中包含着远离愁苦的情绪,“岁岁重来”其实未必能够做到,“岁岁重来”的心理实为暗淡的思想的表现,这一切无不反映了作者感情之复杂和社会地位之寂寞。

现代文译文:

木芙蓉是最容易在清露中盛开的美艳之花,它害怕夕阳晚红。将它移栽到菊花旁,它就如蜀地的锦缎一样开出新的花样。有客人与我一起挥动玉尘,填词吟诗。从今以后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记着在溪堂重游此情此景。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