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蒲寿宬
披草篱根问旧花,一番春事又萌芽。
非因老态逢时感,只怨昏瞳作雾遮。
何处而今寻烂漫,不图于此见英华。
翻阶自合流芳咏,可惜飘零野客家。
山园芍药忽有花,喜而赋之
蒲寿宬
披草问君何处来,一番花事又萌芽。
非因老眼昏花怨,只恨春园雾锁遮。
何处寻觅这烂漫景,却在此园见英华。
倚仗山阶走自斜,漫山遍野都是芳。
山园中居然有花,诗人欣喜万分,为之咏歌。我怀着现代人特有的“扫描”眼光,把诗中的审美意象扫描到屏幕。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首先是野逸清幽的环境。“披草篱根问旧花”一语,足见环境之幽深、花事之稀少。可见此处原不是芍药生长的乐土,乃为客籍他乡的诗人无意中安置的安身之地,还带上了些许的悲情与凄楚。现在有花了,尽管来得晚些,尽管因无“护花使者”而有“一番春事又萌芽”的遗憾,毕竟有了春的讯息,有了希望。此情此景,岂不令人欣喜!
“非因老态逢春感,只怨昏瞳作雾遮”,可谓一语双关。诗人面对初开的芍药花,并未直接描绘其娇艳的容姿,而是借助主观感受来表现其特征。芍药虽好,终是草花,“白花”、“零落”,诗人慨叹“老态”、“昏瞳”,于是在诗人的眼中,芍药之开放并非什么“老态逢春”,而是自己由于心情郁闷,疑虑丛生所致。此刻山园中出现的雨后初晴的景象——“何处寻觅这烂漫景?却在此园见英华。”诗人恍然大悟:原来不是阴雨蒙蒙的雾锁云萦,花儿怎会忽然绽放?花儿开放是自然现象,而诗人却从中悟出了许多生活的哲理。
“翻阶自合流芳咏”,一个“合”字,道出了流芳自咏的主题。“流芳”,即留得芬芳之意;“咏”,指诗人对眼前景物的吟咏、赞美。这一句,包蕴着诗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结尾二句——“可惜飘零野客家”,与起句“问君何处来”相呼应。面对怒放的芍药花,诗人赞叹不已,“可怜自己居住在偏僻农家无人赏爱!”这话貌似轻叹。其中蕴藏的意味却是复杂的。身为异乡之客且身处穷厄之际,“飘零”本身便是桩惨痛的事实!其中夹杂了艰辛、沉重、凄凉及无比珍惜与孤寂感伤之情。实可谓又悲又喜,悲喜交集。现代文译文如下:春天来临发现山园里的芍药花开了,真是让人又惊又喜而情不自禁地吟咏。可惜这花儿偏偏生长在荒野人家而不是富贵人家的庭院。如此美丽的芍药花为什么偏偏生长在这个山野农家?因为她已经不是春天到来就自然而然地生长的花儿。她的开花和绽放是与诗人的赞叹、惊奇以及凄楚的情绪息息相关才被唤起的!如果不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才会开花又会引发什么人(叹息?惊奇?欣赏?悲怜)的心思呢?这也表达了诗人在人生的失意、痛苦处境中的挣扎与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