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蒲寿宬
隔溪骑度水,浮去似鸱夷。
莫话五湖事,且看牛背儿。
牧童歌
宋 蒲寿宬
骑牛远远过斜桥,短笛无腔信口叨。
多少世间烦恼事,牛背一笛着些消。
这首诗富有浓郁的牧歌风味。它似乎让人觉得:在起伏的山坡上,一条曲折的小溪边,有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正在吹着笛子。随着诗人手指的移动,那短笛的声音也随着移动,在这黄昏的傍晚,显得格外悦耳动听。 诗的起句“骑牛远远过斜桥”将牧童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画出来。在这前四字里,可以体会到诗人所传达出的那种恬静、悠然的生活画面,也可以领悟到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留恋。次句“短笛无腔信口叨”以简洁的语言写出了笛声的特点。那牧童吹笛的动作,那种儿童特有的无所顾忌、天真烂漫的神态,也隐含其中了。句中的“无腔”、“信口”两词,将笛声的朴拙、流畅勾画出来了。第三句“莫话五湖事”是过渡句,将上面两层的意思联系起来。诗人似乎在说:“你别谈那五湖上的风波险恶了吧!还是看看那不远处的牛背儿来得悠闲自得呢!”这样就自然把图画的长卷慢慢舒展开来。以简洁、流畅的诗歌语言作开头、中间一段是诗意更开阔,回味无穷的画面——前两句侧重牧童的外貌肖像(赋予了他潇洒的模样、乖顺的性格以及与乐呵呵的母亲形影不离);后两句表现其服饰用品——只是一个劲地联想起一旁拭牛鼻绳的带子(赋予它同样亲密无间的关系)。诗人很注意用生动贴切的形象表现生活内容,其剪裁颇具匠心。这些使本诗内容丰富而集中。后两句也略带诙谐色彩。此诗最后一字用得颇妙。“消”,并非消解、消除、解脱,而是轻淡地消逝在柔和的晚风中了。晚霞纷纷,早已是人间之晚倦,辛劳一天的人们开始温馨在一家大小笑语中度着了。“儿休眠”,形象地照应出日暮疲倦;又知诗人此际仍在憧憬人胜景色之中。“隔溪……”,对小牧童用意十分明白后藏牛字眼含畜深远之外且勾勒了热闹喧哗的山野乡味:牛羊归去后牧童回家,溪边桥上短笛声声,惊飞水鸟,隔溪三五牧童归来……画面上洋溢着牧歌风味。
这首诗题作《牧童歌》,主旨在于写牧童。牧童是乡村中最为普遍的形象之一。诗人捕捉住最易见到而又有特点的景象来写他:“隔溪骑度水,浮去似鸱夷。”这里的“骑度”和“浮去”是两个很有意思的词。“骑度”是写牧童横过溪流去放牧,“浮去”是写牧童所乘的小船像片轻便的竹筏一样在水面上缓缓漂浮。“鸱夷”是古人盛酒或盛饭的皮囊。《左传》哀公九年记载有:“乃赐履而教之履,明其蹈之也。……乃浮之江中以观其变。”杜预注:“鸱夷,皮筏也。”这里作为盛器物的代称。“浮去”二字不仅写出了小船轻便迅捷的特点,而且给人以悠闲自在的感觉。这两句诗写得很有特色,它不仅把牧童写活了,而且把诗歌注入了一种优游自在的气息和清丽疏朗的情调。“莫话五湖事”,“儿休眠”。平平两字意外拙而意味深浓;后面虽纯是景色,但对表现的兴味主题颇为萦助:艺术功力坚韧不拔矣!一幅风俗图画并非为了装点江山,它是人文的一面镜子也让我们留意乡村小儿母亲的繁忙艰辛以及山村黄昏后的宁静和祥和;透过这一张张“窗花”(“小窗日几纸”)似的美景可以寻味出当年寻常的山村生活的滋味和醇厚的人情味……所以这种种滋味混合着夕阳晚照时分洒在人们心头的一片恬静、舒畅而又淡远迷蒙的暮色之中……从而引发出人们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牧童母亲的赞美。此诗在结构上颇为讲究:首句乃起兴兼点题;二句顺势铺开作比;三句巧妙一转;末句以景作结。整首诗浑然天成,如娓娓动听的牧歌娓娓道来让人越听越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