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以下是根据要求所做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蚕妇吟”的作者谢枋得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时期,战乱不断,生灵涂炭。然而,在如此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谢枋得依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这首诗就是他以蚕妇的口吻写的一首动人的小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笔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哀而不伤的凄凉氛围。子规鸟,又名杜鹃,传说它是古时蜀帝杜宇的精魂所化,常在夜深人静时啼叫,声音凄切哀婉。而在这个时候,夜色深深,四更的钟声已经敲过,子规鸟的叫声却依旧未歇。这就使人想到,这该是一首写尽了悲伤、思归、和幽怨之情的诗句啊!这也恰好契合了蚕妇的辛酸悲苦心情。
“起视蚕稠怕叶稀。”接着这句引人注目的诗句开始转入蚕事本身。全诗这才由前三句未尽的言外之意推出真正能表明蚕妇生活特色的正旨,心中原十分担心由于连日阴雨,桑叶受损过甚,怕蚕儿饿着了。这既表现了蚕妇对蚕儿的体贴与关切,也揭示了她内心的苦楚。连日阴雨,桑叶受损过甚,那便是她心中的忧虑;而唯恐这种忧虑成为现实,所以她更是不愿放弃任何一次观察的机会。夜深人静之时,她还是忍不住起身了。这一“起”字上与“啼彻”相呼应,写出了蚕妇对子规哀鸣的敏感;下与末句“未曾归”照应,表现了蚕妇对风雨中飘摇在外的桑叶的挂念。这不仅使读者能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生活细节和人物形象,同时收到了强调表现效果。“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一句代表诗人说明,在前描写的基础上递进一步。说不信繁华的生活没有落尽:那个桥影随波、楼上袅娜舞动的玉人并不曾还家;那位历来就为自己的轻狂浅笑做不出永远的自欺自解或忏悔的人来说,这件事悲剧性的结局似乎已成定论,可是作者却在此笔锋一转:“月如无恨月长圆。”这就很自然地否定了玉人的观点,表现了生活的真实面目并不是这样,在作者的眼中,月亮也是多情的,圆月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它不肯轻易亏缺任何事物,却也不轻易圆满任何事物。它是那样地天公地道、绝对平均——难逢一次性儿。“未曾归”,再加上“长恨春去无觅处”,二而一、一而二地矛盾地叠印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既能充分表达诗人的伤春又满蕴同情意与憎恶感的强烈感情的哲理性感慨。“杨柳月”,就像上下古今的一对神仙工笔画一样,似幻似真地突现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世界;“不曾归”,虽简单朴素地说清楚了诗人感到的可笑性或迷离境地之所在;而这同时又是深沉凄迷的对含有至情相思的比兴寓意。(情爱竟象折翼的蚕蛾,为长夜不眠的歌舞所折磨)这如画的境界和深沉凄迷的感情,正构成了这首诗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用笔含蓄深曲,意境幽深缥缈,从诗篇中可以听到当时民间的心声,又可看到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子。它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朴素而又典型,真率而又深沉,从艺术上说有两大特点:一是将蚕妇形象塑造得真实可感;二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意蕴深远。
现代文译文: 子规鸟彻夜啼叫,声音凄切,四更过后仍不停歇。起身查看蚕的情况,心里担心桑叶被雨水打湿会减少很多。不信楼头杨柳梢头的月牙儿会亮起,美人歌舞不曾归来。月牙儿若没有恨意,就会常常圆润。人生多风雨多变故,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