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柳》宋刘子翚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刘子翚

《柳》原文

体为常轻定复飘,间梅遮杏得春饶。

别离处处添愁色,风雨年年换旧条。

拂瓦半枯陶令宅,沿溪不断灞陵桥。

凄凉又见千门绿,野老当时恨未销。

现代文赏析、翻译

刘子翚

体为常轻定复飘,间梅遮杏得春饶。 别离处处添愁色,风雨年年换旧条。 拂瓦半枯陶令宅,沿溪不断灞陵桥。 凄凉又见千门绿,野老当时恨未销。

刘子翚笔下的柳,在轻风中飘荡,它给梅花和杏花遮掩,显得分外娇柔妩媚。春去春回,风雨摧残,柳条旧条换新。当桥边的灞陵桥随风摇曳的时候,沿溪不断的春柳给人以凄凉之感。这时候又看到千家万户绿柳掩映,令人叹惋。诗人在此自言心中涌起一股凄凉之意,面对这柳絮纷纷的景象,野老心中那未消融的离愁别恨又来了。全诗由柳而忆人,由柳而叹时光易逝,由柳而慨叹野老自己与柳的相同遭遇,感情复杂而深微。

诗的首联写柳的特性:轻盈、随风吹落。“间梅遮杏得春饶”,是对偶句,“轻定复飘”是对偶句中的主语“柳”。这样写并非仅仅为了对仗工稳,也是为了表明柳的轻盈。句中的“间”、“遮”二字,也直接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倾向——对柳多情并予以赞赏。 颔联、颈联写柳的遭遇:被别离之愁苦化作了一片片愁色;在风雨摧残中一年一度地更换着枝叶;虽经摧残而旧枝未断,依然依依连绵不断;在凄凉的景象中又见绿满万家,是柳给人们带来了春意。这些诗句以生动的形象、细腻的笔触,娓娓道出作者的多情。“陶令宅”原是自指“陶渊明的宅”,应指住宅周围的杨柳。“灞陵桥”指霸陵桥。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桥本灞陵附近故名。“凄凉”是由热爱杨柳而引出的对于自己生活的感叹。“千门绿”是绿柳掩映千家万户的景象,“野老”是诗人自指,“恨未销”则是指诗人自己满怀的忧国忧民之情没有得到排解、消除。

这首诗以“野老”自称,借柳自喻,流露了忧国忧民之情。全诗语言清丽,对仗工整,堪称佳作。

译文:柳树体态轻盈,时而飘落,时而摇曳;它把春意掩护给梅花和杏花,而显得更加娇艳。离别的人处处添上忧愁的脸色;风雨一年一年地更换着旧的枝条。陶渊明的故宅上部分枯疏;霸陵桥随风飘浮不断地伸展。看到枝条何等茂密嫩绿千万家时很凄凉;故乡的无主的老百姓同样抱恨没有消除。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