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春闺思》唐张仲素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张仲素

《春闺思》原文

袅袅城边的垂柳,青青路旁的柔桑。

提篮忘了把桑采,凝思昨夜梦渔阳。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这首诗的赏析:

诗的前三句都扣紧了一个“思”字。首句写静态——春景。次句运用对偶手法进一步写景、点明时令,并以柔桑青青暗示和垂柳袅袅暗传。这时候的一股怀人的情思也就自然地涌上了心头。第三句是这个感情发展的一跃。这位“思妇”走进卧室,从门后墙上挂着的装采桑用具的篮子里拿出了几件零碎东西:几根丝条,一支钗子,这就是她两眼发直,索然无味的缘故了。连一些无用的什物,也被她拿到了手上。大概她的心上人的几缕青丝也是到了这时才被人发现丢失了吧?然而思绪越具体,离别时间越长,苦恋之情就越高亢。现在从失物联想到昔日的惜别和重聚,现在桑叶未采倒还可以说因为疏忽大意,过去的时时在思念和梦见渔阳而又不见所思岂不更让人难受!这时主人公的心情已是凄清无比,怀人之情再也不可抑止地奔涌出来。末句是说情思已难以排除,写人定、梦渔阳显然是要破译久攻不破的情思密码了。“袅袅”描摹柳条轻柔的细态之美,美不胜收;“凝思”说那费尽了思量的主角呆立在诗行之外;没有十分专注精神失于照顾所提之篮的话事人简直不能察觉它,“忘”这个字既俏皮又逼真;梦里相思更能慰情,醒来仍然相隔万里作歌“渔阳”,无异是柔肠寸断了。“一往情深深几许?”收笔入梦,“梦中忽到渔阳”恰是向往渔阳思妇身边去领略人间没有的爱情!读着这流如春风、温馨扑面的诗句,人们似乎感到诗人用他天才般细腻的画笔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流动着生命活力的春景图;同时又以他深情的笔触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使我们似乎可以听到诗人的心头奏响着对爱情的颂歌。

这首诗的用字造语都相当通俗自然,没有一点斧凿痕迹,但意境深婉含蓄,若淡似烟雨点染一般,令人回味无穷。诗人成功地运用一“忘”、一“凝”、一“渔阳”等几个貌似平淡而实精工传神之笔,就使得诗篇构思新颖精巧而韵味悠远。在轻盈飘忽的意境中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能。因而清人徐增《而庵说唐诗》评曰:“轻描淡写,意外之笔。”真是评得恰到好处。另外全诗由三幅淡墨的山水画合成“几番动离心”,其中那每个镜头的独立性、抒情性、以至反映生活的逼真性都让读者从中感到美的享受。这首诗题作《春闺思》,却对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刻划得非常深细,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思妇的艺术形象。它与作者另外两首著名的《秋夜曲·秋闺思》在写法上大体相似,可能受张若虚(也是作者)的名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的启示较多;只不过该诗主题集中凝炼地体现了《蒹葭》式的诗人眷恋女子深情而又多情的心理状态罢了。这也就是它们风格上更近于唐人而不那么“子夜”式的凄清缠绵的缘由所在吧。此诗大约是作者最得意之作,今存和陶诗也有不少酬唱之作是在同一首之外的(除了集中有的属编外之作)。就表达手法及抒情风格上看,“简古清淡”(韩愈语)可与《春闺思》相印证;若以之与《秋闺思》比较,则不难看出在表达闺怨一类题材上两者也有区别。这些似乎说明:该诗之所以成功,除诗人本身的天才而外,恐怕也与他平素创作上孜孜追求“言尽意不尽”(王昌龄语)、善通吐情的笔法以及情致圆熟高浑的风格不无关系。

按照唐代才士流行交游或小叙风气看来(权德舆:“谒买舟船刺流俗”)这篇用假托抒情的巧妙笔法歌咏特定环境和特定的梦寐心灵的做法仍可能是应制形式的文字而不属于作者自己的作品之一面目;至于其中那些明显受南朝乐府民歌启发的因素和描写细腻真切的技巧(如双关语等),又当是文人兼善或特工的部分。因此此诗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