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释智圆
两受皇恩万虑休,浙阳高卧谢诸侯。
定回幽室苔痕老,讲彻闲庭树影秋。
天竺云泉时挂梦,梁园风景懒重游。
溪声柏子将谁说,默倚禅床自点头。
在我们的宋代诗篇《赠辩才大师》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诗人的悠闲生活以及静心修炼的心态。以下是我根据这首诗创作的现代赏析。
首先,让我们把诗人的智慧融入他的生涯之中。“两受皇恩万虑休”,皇恩浩荡是所有修行人的基础,无论是显世的政治权益,还是修行中与上苍沟通的可能,都需要深厚的皇恩作为背景。诗人在这句诗中说,我已经接受了两次皇恩,万虑已休,已经放下了一切世间的纷扰和困扰。这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满足和释然。
“浙阳高卧谢诸侯”,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在浙阳山的闲适生活,他已经谢绝了世俗的纷扰,只在山林之间安然度过。这里既表现了他的隐逸生活,也表现了他对世俗的超脱。
“定回幽室苔痕老,讲彻闲庭树影秋。”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修行的环境和他所过的生活。定回幽室中的青苔已经生长的老去,这表明了诗人长久的静坐和修行。讲彻闲庭中的树影在秋风中摇曳,这描绘了诗人独自讲经的场景,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天竺云泉时挂梦,梁园风景懒重游。”诗人在这两句诗中将自己的心灵和山水相连,把山水的清净赋予自己的内心,而自己的内心也犹如山水的云泉一样澄明。这种以身观心的方法体现了禅修的真谛。而对于那些曾经游览过的梁园,他表达出了不再重游的意愿,这也是对尘世纷扰的告别和对自我内在世界的坚持。
最后,“溪声柏子将谁说,默倚禅床自点头。”这句诗将诗人自己从纷扰的世事中解脱出来,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诉诸自然。他在倚靠禅床时,静静的点着头,仿佛是在思考,又仿佛是在领悟生命的真谛。这一切都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也是他修行的最高境界——通过心灵和自然的对话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通透。
总的来说,《赠辩才大师》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也体现了他的禅修境界和对生命的理解。他用诗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满足,对自我超越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这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位修行者的内心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