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闻蝉》宋释智圆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释智圆

《闻蝉》原文

江天凉雨霁,嘒嘒出疏林。

清极残阳里,愁生远客心。

离亭秋草碧,荒堑暮烟深。

不忍多时听,吟髭雪暗侵。

现代文赏析、翻译

闻蝉

宋·释智圆

江天凉雨霁,嘒嘒出疏林。

清极残阳里,愁生远客心。

离亭秋草碧,荒堑暮烟深。

不忍多时听,吟髭雪暗侵。

译文:

雨后初晴,江天清凉爽快,蝉声从稀疏的树林里传出;夕阳之下,显得格外清爽。对于远离故乡的游子来说,凄清的蝉声撩起了他的思乡之愁。亭边秋草苍翠,沟渠荒凉,暮色四合,深堑弥漫着炊烟。蝉声渐渐消失,尚不愿离开的是满头的白发和苍老的声音。

赏析:

这是一首借蝉声以抒发乡愁的短诗。诗人截取“蝉声”这一乡愁触发物,妙笔生花,忽开新径,创造了清新秀雅的意境。整首诗通过描写蝉声由疏林而至残阳,又及于荒堑,勾起远客的乡愁;离亭、秋草、暮烟更增添了凄凉的乡思之愁。在取材和艺术表现上显得新颖别致,从而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蝉在古代诗词中出现的频率极高,由于蝉意象淡化了物性色彩,强化了人格象征,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因此十分迷人。其实这不仅因为它们的吟唱有特定的时间(“嘒嘒出疏林”的时节),特定的场所(“疏林”“荒堑”的环境),有特定的内容(如表现宦途的险恶,倾诉恋乡的情思等),更在于诗人们心物感应的传统心理使然。本诗中的“蝉”意象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静中闻动,“疏林”和“残阳”两处写静谧,却以“嘒嘒”和“愁生”写动了情;二是以动衬静,“残阳”之下,“疏林”愈见清晰,“愁心”自现;三是融情于景,如“离亭秋草碧,荒堑暮烟深”,虽是写景,但景中含情;四是意象明晰,意象选取井然有序,“疏林”“残阳”“秋草”“荒堑”,六个字即构成一幅完整的画图;五是音韵和谐,“嘒嘒”与“愁生”,“离亭”与“暮烟”,“秋草碧”与“雪暗侵”,两两相对,音韵铿锵。总之,本诗清新秀雅的意境和精巧的构思融为一体,颇值一读。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