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方回
颠杨仆墨底苏张,推挽时君可帝王。
轲死不传今再见,一时无数起臧仓。
方回这首《正月十九日四更起读朱文公年谱至天大明赋》其实饱含哲思和意境,不仅仅是纯粹的“述古”。在这首诗中,作者借助宋代理学家朱熹这一形象,探索和抒发了自我超越理学概念的心灵感受,及其历史洞察。
“颠杨仆墨底苏张,推挽时君可帝王。”此句诗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朱熹比作苏张二位古时的纵横家,他们是历史上的两位纵横家,曾以其智慧和才干推挽时局,使得君主得道,国家兴盛。这表达了作者对方文公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他对方文公的思想和智慧的极度认可和推崇。
“轲死不传今再见,一时无数起臧仓。”这句诗则充满了哲理和感慨。作者借用孟子死后再现的典故,表达了对朱熹思想的传承和发扬的感慨。同时,“一时无数起臧仓”,让人想象那些本来不满于现状却无能为力的角色们看到朱熹的成功后内心的感触。他们的眼界似乎开阔了许多,可能也会效仿臧仓一般提出些对现实改革之议,这一设想更加深了这首诗的历史穿透力。
全诗由古人的智慧投射到现代人对于自己时代的责任感,跳出固定的理论和原理的约束,主张应在历史的范畴之内直接动用自己的双手,直接对社会的发展做实际的贡献。宋代大文豪的学问兼带着深远的世界观与一种足以纠正社会的活生生动力。由此可见方回寄予诗人本人的时代观——诸多的有用之人应是给予今日以冲决自我天地的小风大势中的智能铺垫之心无比重视。
至于现代文译文,我会尽量保留原诗的意象和情感,同时用现代语言进行表达。例如,“颠杨仆墨底苏张”可以被译为“就像颠簸中的杨仆和墨子一样”,而“推挽时君可帝王”可以被译为“他们用智慧推挽时局,使得君主得道,国家兴盛”。至于“一时无数起臧仓”,则可以理解为“一时间有无数人像臧仓一样开始思考如何改变现状”。这样的翻译虽然无法完全还原古文的韵味,但应该能够传达出原诗的大意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