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午节》宋方回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方回

《午节》原文

年年节与物相符,笋已成竿燕欲雏。

客里不知端午近,卖花担上见菖蒲。

现代文赏析、翻译

《午节》是一首写景诗,诗意亦步趋紧扣端午节民俗的细致入微,然须注意并不全用事实寄托。前三句首段都用新梢未成来描述之。人以此承接着粽子蒲缠和喝雄浑之类时俗语言意象之后,续之以凄异意象甚烈的“新笋成竿”“雏燕将飞”。

“年年节与物相符,笋已成竿燕欲雏。”诗人用象征手法以竹笋喻新秀,燕雏喻新生力量,也用来象征时节的变迁。竹笋冲破冬天的束缚,燕雏破壳而出的萌动跃动展现出生机盎然的季节之中人心涌动难耐的情绪,其暗示清明气清阳和之时氛围让人怡悦与向往。“客里不知端午近,卖花担上见菖蒲。”尽管客居他乡不能回家过端午的人尚不了解端午节时已经迫近。却能从卖花人担上的菖蒲感觉到初夏的气息,这或许是对一种文化氛围的向往和赞美吧。此诗表达诗人对方节日与新生命力萌动的赞美。

午节此诗开篇以拟人化的笔法写时令,将自然万物的变化予以节律的对应。“年年节与物相符”既是写眼前景,也是写心中情。竹笋已成竿,燕雏欲飞,端午也就在眼前了。而诗人客居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心中不免有凄楚之感。然而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渐次上演,人们以节日的氛围营造出浓浓的人情味,诗人感受到节日带来的喜庆气氛。尾句写诗人见到卖花人担上挂满菖蒲的新鲜情景,感受到初夏的气息,不禁为节日的临近而兴奋不已。

全诗以物候的变化暗示时序的流转,以“年年节与物相符”来表达诗人对节日变化的感慨和对生活热望。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对生命的新生、传承的盼望和对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向往与坚守。整体上全诗精妙工丽、情思婉约,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节日民俗所蕴涵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现代文译文为:每到节日万物皆有对应,竹笋已长成竹竿,燕子孵化出雏燕。在外漂泊不知道端午节已临近,在卖花担上见到菖蒲。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