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婺源道中》宋方回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方回

《婺源道中》原文

盘山莫讶去程赊,风俗真淳尚可嘉。

行客门前方下马,主人店里已烹茶。

百泉怒喷常疑雨,万木阴森不见花。

倚杖苍崖忆何事,白云深处晦翁家。

现代文赏析、翻译

婺源道中

盘山莫讶去程赊,风俗真淳尚可嘉。

行客门前方下马,主人店里已烹茶。

百泉喷薄疑喷雨,万木阴森不见花。

思忆山头晦翁句,闲居教子独栖霞。

以下是这首诗的赏析:

这是一首清新流利、寓意深长的纪游诗。诗人沿途赏景、品尝家乡风味的朴实人家。用浓郁的诗韵记述了旅程中的乐趣,生动地展示了人民安居乐业,生气勃勃的乡村生活画卷,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和谐风俗的称许之情和对朴实自然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意。

首联直接点明路程遥远(“莫讶去程赊”),但客人并不觉得路途艰难,原因在于婺源的风俗淳厚,令人喜爱。这一联开门见山,点明题意,说明作者对婺源的风俗怀有深厚的感情。作者对山村居民的朴实好客怀着感激之情。这一笔是饱含感情的抒写,流露出诗人对这里的山乡风味人情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字里行间渲染了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

颔联叙写入乡问俗的情景。“行客门前方下马”,诗人马不停蹄,入室登堂,受到了热情款待:“主人店里已烹茶”。古代出门在外的行客,旅途中能品尝到当地淳朴居民亲手烹制的清茶,这种礼遇是难得的。显然主人将诗人视为亲人。一杯香茶下肚,身心顿觉爽适,同时主人又是那么好客周到,“未成吴越一挥手,已觉轩眉谓相别后的满腹酬答与欢欣似乎就在意料之中”。据同游者记载,“诗句一出,三厅拍手”用同样的行动表现对诗人诗才的赞赏。一个“已”字又表明诗人得到了多少应得的酬答与温暖。这杯茶水使诗人产生了多少甜蜜的回忆啊!这其中又包含多少意蕴啊!这茶水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是它把诗人与主人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幅优美生动的风俗画与剪贴画,通过这个富有风情的画面读者领略到了山区人民的纯朴心灵和民风古韵由此更突出强调和证实“风俗真淳尚可嘉”的主题。全诗将送故林牙席上赋咏琼州佳句改为题道中佳话!也就是欣赏乡村景色的描写,不仅抒发了诗人对淳朴乡风的赞美之情,而且也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颈联继续写景抒情。“百泉喷薄疑喷雨”描绘山间小溪水流湍急、水石相击之声如飞泉喷涌时如万马奔腾的磅礴气势,读之令人叹而惊其雄壮。“万木阴森不见花”则写山林间林木葱笼、绿荫蔽天之状烘托出山间幽静清新的环境气氛。但林木深处百花不现,又使人不能想象山花的烂漫。“万木阴森”一“万”字又点明林海密布、遮天蔽日的环境特点。这山间小溪和茂密林木虽然幽美而不见人迹,但有热情好客的主人烹茶款待足慰游子之心;佳句流传定会引来文人墨客共赏同乐;主人再三劝饮更是殷勤备至。于是倚着拐杖在苍翠的山崖上流连忘返,任白云缭绕、云海深处何处是晦翁家呢?这一句又点出了山乡是古时隐者晦翁(朱熹)归隐之处这一特定的环境位置特征。“忆何事”,三个字收得不露痕迹,但意味深长:一是不禁顺口吟出佳句;二是沉思究竟是哪一首;三是深怀念隐者先贤的清幽绝俗的生活。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点明了游踪所至和诗人留连忘返的神情。

这首诗写景如画、清新流利、意境深远、回味无穷。读罢此诗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而且也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现代文译文如下:

不要惊讶盘旋的山路漫长,婺源的风俗淳朴敦厚我依然很喜欢。

我骑着马门前方才下马,村里的人已经煮好热茶。

百泉喷涌溅落如同在下雨,万木成林浓荫遮天不见花朵。

我拄着拐杖倚着山崖沉思,白云深处隐居的是朱熹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