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次韵高子明投赠二首其一》宋方回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方回

《次韵高子明投赠二首其一》原文

中原从昔信多艰,尚有文才与古班。

诗律规随元好问,乐章雋永蔡萧閒。

要知精会神全处,须到声销色泯间。

此话无人胶凤觜,一蓑烟雨紫阳山。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这首诗是方回在阅读了友人高子明的赠诗后所作,对友人的诗歌才华和创作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首句“中原从昔信多艰”,诗人以一种客观的语气描绘了中原地区的艰难局势,为后文赞美文才提供了背景。这里“信”字用得巧妙,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对中原多艰的深信不疑,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此现状的无奈和惋惜。

“尚有文才与古班”,次句笔锋一转,赞颂尽管中原多艰,但仍有文才涌现,可与古代大家并肩。这里运用了对比和反差的修辞手法,进一步强调了中原地区诗文传统的源远流长。

“诗律规随元好问,乐章隽永蔡萧闲。”这两句是对友人高子明的赞美,称赞他的诗歌风格效仿元好问的诗律,乐章则如蔡萧闲般隽永。这里诗人用两个古代大家来比喻友人,既表达了对友人诗才的肯定,又显示了其深厚的文学素养。

“要知精会神全处,须到声销色泯间。”这两句表达了艺术创作的真谛,即艺术之精髓在于精神交融,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在这里,诗人形容这个境界为“声销色泯”,即声音消失,色彩泯灭,象征着达到了一种超然的、无我之境。

最后两句“此话无人胶凤觜,一蓑烟雨紫阳山。”,诗人表示这种艺术之真谛很少有人理解,自己愿意像一位披着蓑衣的农夫一样,隐居在紫阳山,与世无争。这里既有诗人对自己才能和境遇的自嘲,也有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和不满。

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通过对中原文化和友人诗才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隐居山林的人生哲学。

至于现代文译文,我会尽力将其译成通畅易懂的现代语言,尽量保留原有的含义和美感。以下是我的现代文译文:

自古中原多磨难,才子横溢与古贤。诗律随元好问,乐章媲蔡萧闲散。知其融合精妙处,需至忘我声消间。此理少有人领悟,我独蓑翁隐紫阳。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