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方回
城撼涛声上,山埋雾气中。
郊原成泽国,舟楫羡鱼翁。
浙右田应没,巴西雪更融。
斯民恐鱼鳖,孰为诉苍穹。
宋代诗人方回所作的《淫雨》诗作,展现了北宋年间那连绵阴雨的真实景象和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这是一首生动的视觉诗,但其中流露出诗人的哀思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现在,我将为您翻译并赏析这首诗。
原文:
城撼涛声上,山埋雾气中。 郊原成泽国,舟楫羡鱼翁。 浙右田应没,巴西雪更融。 斯民恐鱼鳖,孰为诉苍穹。
现代文译文:
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听到雨声如涛,激烈地冲击着大地。山峦在雨中若隐若现,仿佛把雾气深深埋入其中。原本宽广的田野,此刻已被雨水浸没,变成了泽国。渔翁驾着小舟,在湖中穿梭,羡慕着那些自由的鱼儿。
往西看,浙江一带的田地应该都已经淹没。在巴西亚尔的地方,被雪覆盖的土地也因为雨水而重新融化。那些可怜的百姓,怕是被雨水淹没了家园,无所庇护。他们该向谁诉说这苍天之下的苦难呢?
赏析:
方回的这首《淫雨》诗,将自然现象与人文关怀紧密结合,以生动的笔触,揭示了北宋年间那场严重的洪涝灾害。诗中描述了城市在暴雨中的颤抖,山峦在雨中的神秘,田野变成泽国的悲惨景象,以及渔民在雨中羡慕鱼儿的场景。这些细节描绘都展现了诗人对底层民众生活的深切关注。
“浙右田应没,巴西雪更融”这两句尤其引人深思。诗人不仅描绘了浙江一带农田被淹的情景,还通过对比巴西地方的冰雪融化,暗示了这场雨雪连绵可能带来的更大灾难。这种对比手法既展示了诗人的敏锐观察,也表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
“斯民恐鱼鳖,孰为诉苍穹”一句,表现了诗人对灾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天公的无情批判。诗人怀疑那些受苦的人们,是否还能像鱼鳖一样得到救助,他们的苦难向谁诉说?这一问,饱含了对天灾人祸的愤怒和对民生的深沉关注。
总体而言,方回的《淫雨》诗作不仅是描绘北宋时期暴雨景象的一首视觉诗,更是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展现诗人人文关怀的作品。在现代背景下,这首诗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反思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