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送郑君举宣城教谕》宋方回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方回

《送郑君举宣城教谕》原文

宣城画虎遍天下,叶公好龙龙之假。百儒愿陶一真者。红花木瓜银杏园,年年包贡入中原,何如兴贤起邱樊。学徒尚有老梅否,诗声千古捋欧九,子其作人举荐口。

现代文赏析、翻译

下面是按照要求写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送郑君举宣城教谕

方回

宣城画虎遍天下,叶公好龙龙之假。 百儒愿陶一真者,红花木瓜银杏园。 年年包贡入中原,何如兴贤起邱樊。 学徒尚有老梅否,诗声千古捋欧九。

这首诗是方回在送别好友郑君举去宣城教谕时所作。宣城,古称宛陵,位于安徽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宣城以山水之秀美、文化之丰富而闻名于世,素有“江南诗山”之称的敬亭山就在其境内。这首诗充满了对友人的关切与期望,也体现出方回对于教育事业的热忱。

首联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宣城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特点。“宣城画虎遍天下”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宣城的文化底蕴,尤其是画虎之风盛行。而“叶公好龙龙之假”则是对宣城文化现象的深入挖掘,揭示了宣城文化中虚假的部分,即对表面的追求而忽视了内在的真实。这一联既描绘了宣城的形象,又揭示了宣城文化的特点。

颔联表达了诗人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期望。“百儒愿陶一真者”,表达了诗人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期望,希望每一位儒生都能够陶冶出真实的品格。“红花木瓜银杏园”,则是对教育环境的描绘,红花象征着美好,木瓜银杏园则象征着丰富的文化环境。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期望,又描绘了教育环境的美好。

颈联则是对友人的嘱托和期望。“年年包贡入中原”是对友人前程的祝愿,希望他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何如兴贤起邱樊”,则是希望友人能够在教育事业上做出更多的贡献,培养更多的人才。这一联既有对友人的关切,也有对他未来的期待和嘱托。

最后两句诗中透露出方回对于未来教育状况的想象和憧憬。“学徒尚有老梅否”,借景以言事,梅具有顽强高洁的象征意义,意寓人才的培植不仅是物质的传授更重要的精神的熏陶。“诗声千古捋欧九”,表达了对友人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像欧九一样在诗坛上留下千古美名的期望。这一联既表达了方回对于未来教育状况的憧憬,也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宣城文化氛围、教育环境、友人前程以及未来教育的想象和憧憬,表现了方回对于教育事业的热忱和对友人的关怀与期望。全诗语言生动、情感真挚,表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文关怀。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