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五月二十一夜雨未止六昼夜水涨寇阻无人入城》宋方回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方回

《五月二十一夜雨未止六昼夜水涨寇阻无人入城》原文

昼夜雨滂沱,平畴变海河。

地如随水去,天岂厌人多。

讨叛犹输粟,攻坚未掩戈。

积阴凝杀气,玄造意如何。

现代文赏析、翻译

五月二十一夜雨未止,六昼夜水涨寇阻无人入城。

早晨推窗,只见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原来田野、河流都已消失在水中,只有那连绵不断的雨丝仿佛在诉说着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地势低洼的地方,水深几尺,似乎大地随水而去,而天空却似乎厌恶着太多的人,无情地倾泻着雨水。

人们仍在城中生活,尽管艰难重重,但并未放弃希望。粮食的供应成了最大的问题,然而朝廷仍然派出军队去平叛,准备用武力解决问题。然而,攻坚之难,武器之锈蚀,让人们感到无助。

连续的阴雨天气让人感到压抑,似乎要凝结出杀气,但这一切都是天地间的自然规律,难道上苍就没有一点恻隐之心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灾害的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诗人通过描绘雨中景象,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同时,诗中也寄托着作者希望清政爱民的政治理想和愿景。 诗人表现雨时层层深入的表达效果层层加深情境开拓意象地‘见人家处处设灶煨粥,白饭无人吃’六个字里似包含无尽叹息(说):处于这种绝非乐民之邦‘肯济萧萧寺,无用状逃租’,知识分子赋闲在家又哪能救济困苦‘饥寒遍远村’?不愧为官吏就要积极办事:面对天灾要与民同苦寻求解决的办法‘可嗟居者多难入’,倘若官吏逃避责任或‘太守在何方’,百姓只有啼饥号寒于无济于事中。

此诗运用了象征、暗示等象征手法,以五月二十一夜雨未止象征社会现实的黑暗与残酷,以水涨寇阻无人入城暗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时,诗中也运用了反问、设问等手法,加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诗人笔下,水涨寇阻无人入城这一现象不只是简单的自然现象,更是社会现实的象征。他借此呼唤清政爱民之政,抒发心中的无奈与悲愤。全诗在叙事中夹以议论,寓意深远,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可以说,《五月二十一夜雨未止》不仅是诗人在五月二十一日写出的心痛记录和在茫然的世风下的凄厉叹息。也是在黎民大众发出不安的问声以及在自己的本色鸣吟之中弹跳出来的心怀肝肠之中勃发出的一点赞许善良氛围而又依希透射出期盼的光芒的诗歌作品。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情景交融、寓意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和情怀。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