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方回
百年春一年,四月月将圆。
客邸淹长日,归途逼暑天。
莺声时一啭,蚕事欲三眠。
节物还如旧,情怀自可怜。
原诗《四月十三日立夏》的描述充满了春末夏初的寂寥和忧郁,似乎是一首难以抒怀的诗,其中的景物仿佛又熟悉又陌生,作者的情绪变化也是起伏不定。这首诗让我们重新审视古代诗人笔下的节气变化,以及对时间流逝的独特感知。
赏析:
方回的这首诗《四月十三日立夏》如同一片广阔的画卷,展现了春末夏初的景色和情绪。他首先描绘了四季中最绚烂的春天已经过去,留下的只是满地金黄的秋叶。随后,他又转向了对即将到来的立夏的期待,季节的转换,让人不禁产生一种时间无情流逝的感觉。
诗中描绘的“百年春一年,四月月将圆。”是对四季轮回的一种哲理性的思考。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四季更迭的规律始终不变。春天的短暂繁华,就像人生的短暂绚烂,而四月的到来,则预示着夏天的即将来临。
“客邸淹长日,归途逼暑天。”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和归家途中的期待。长时间的客居生活让他感到无尽的孤独和无聊,而归家的路程却让他对即将到来的夏天充满期待。这种矛盾的情绪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莺声时一啭,蚕事欲三眠。”这两句诗是对立夏时节的具体描绘。莺声啭鸣,暗示着夏天的到来;蚕事三眠,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丝绸生产。这些都是立夏的典型景象,使诗歌更具生活气息。
在情绪上,“节物还如旧,情怀自可怜。”表达了诗人在季节变迁中的感受。尽管环境景物依旧,但自己的心情却有了变化。这既是对季节更迭的无情流逝的哀叹,也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心境变化的无能为力的感叹。
现代文译文:
百年如梦瞬逝,四月的天空如满月般圆满。身居异乡时光漫长,归家的路途临近热气腾腾的夏天。熟悉的黄莺鸣叫声在耳边响起,预示着丝绸生产的开始。虽然季节依旧,但情怀却已变得难以捉摸。在这个时间点上,我感受到了岁月的无情流逝和自我情感的变化,这些似乎都是如此的无可奈何。
这就是我对《四月十三日立夏》这首诗的理解和现代文翻译。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