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孔府判野耘尝宦云南今以余瘴多病意欲休官因》宋方回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方回

《孔府判野耘尝宦云南今以余瘴多病意欲休官因》原文

汉代哀牢种,泸南大渡河。

其郡居善阐,有水号牂牁。

丞相祠诸葛,将军畏伏波。

石扶碑故在,铜作柱难磨。

古但羁縻耳,今如震慑何。

一戎平六诏,万旅削三峨。

跣足遑机弩,毡头敢荷戈。

鬼王牵骏驵,泯国效文螺。

梵供花优钵,经传叶贝多。

异香燃笃耨,硕果噉波罗。

碧钿悬珠珥,银钩摘象驮。

深秋如夏热,穷腊亦春和。

雾毒飞鸢堕,风腥巨蟒过。

已还生定远,犹类病维摩。

宦思轻髦梗,閒心愿涧阿。

此乡非瘴土,何幸小婆娑。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此诗写于作者罢官闲居之时,描绘了云南的山川风物人情,表现了对西南边陲的热爱之情。首联通过“哀牢种”“大渡河”“泸南”等词语,介绍了云南的地理环境。“种”“泸南”“河”点出云南的地方特色。“哀牢”指云南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唐时为云南郡地。此句点出此地乃古代西南夷的一隅。“种”下得活,富有动态感,把读者带进一个神秘而富有诗意的境界。颔联两句对仗工整,并写出云南的历史沿革。善阐即大研镇,为唐南诏国旧治地。牂牁江为古水名,在今云南东部。两句写云南历史悠久,乃多民族聚居之地。颈联写山川景物。“石扶”指立于滇池南岸的扶输山石碑。“铜柱”指诸葛亮南征时所建。据《通典》载:“诸葛亮铸铜柱于蛮中,高一丈二尺,三枚,道出昆明界,镌题铭辞。”(《太平寰宇记》也有“汉建宁二年诸葛亮南征,于此铸三铜柱为表识”的记载。“古但”四句是说,如今的云南不是汉代那种意义上的西南夷了,而是很安定地存在着。然而,这种安定又是怎样维持的呢?诗人没有明说。

“一戎”六句是写云南的军旅生活。“一戎”句写诸葛亮平定南中六诏叛乱,“万旅”句写平定三峨(指蒙自县东北的石门等山)的少数民族起义。“跣足”二句写军旅生活之艰苦。“鬼王”二句写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吸收和接受。“瘴气”“巨蟒”“鸢堕”“风腥”等词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边地异域图。然而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汉文化仍然得到了传播和发展。诗人在这里表现出了对汉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碧钿”二句写少数民族妇女佩戴的饰物及食物。“经传”二句写佛教文化的传入。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深秋”“穷腊”“春和”概括了云南的气候特点。末四句表现诗人的愿望。首句与次句相联系,回应起二句,并表示感谢孔府判把自己安排在这里;三四句、五六句都含蓄地表示不能终老云南之憾;七八句说明这里的少数民族及西南军旅文化都有着汉文化的影响;最后二句则写出了诗人对于仍能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向往之情。

全诗从自然到人事,从咏史到抒情,笔意开阔,感情深厚。诗人方回善用白描手法,虽是七律,但如写景状物多用散文句法,不局限于律诗的格式,显得干净利落,大方自然。由于全诗构思与立意富于历史文化含量、含蓄深厚与内在,显然可供以古讽今与启迪世人的角度提供鉴赏。全诗融入议论性文字在于叙事言情不仅拓宽诗歌的题材与意旨同时通过浓郁的文学气氛又使议论形象生动丰富产生一咏三叹之感从而提升了诗歌的审美空间。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