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方回
船行三五日,不得不思家。
索米开桥栅,徵钱运堰车。
于官何所补,为客自堪嗟。
况复饥荒后,群偷沸似麻。
栅堰二叹
方回
船行三五日,不得不思家。
索米开桥栅,征钱运堰车。
于官何所补,为客自堪嗟。
况复饥荒后,群偷沸似麻。
现代文译文:
乘船离家外出数日,离家越久越想家。
为了修桥扩建栅栏,到处筹钱运来堰车。
做官的这些作为有什么用呢?只因我是过客自己叹息。
何况正值荒年之后,群盗四起民不聊生。
赏析:
方回是宋末元初人,生活在战乱年代,百姓生活困苦,赋税徭役繁重,作者作为客人对此深感悲痛,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前两句“船行三五日,不得不思家”,直陈实事,诗人因外出船行经过了三五日,作为异乡人的他此刻当然开始想念家乡,普普通通的两句话把远离家乡的孤独惆怅表现了出来。正是这种人人有过的情感体验使诗歌笼罩了一种淡淡的忧伤。“索米开桥栅,征钱运堰车”,承接上两句继续写船行之处的环境,这里的百姓为修桥扩建栅栏而四处筹钱运来堰车。两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不乏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那些官吏们惟一的“作为”便是向百姓索取赋税、征敛钱粮,造成民不聊生。“于官何所补?”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状况的深深忧虑和关切。“为客自堪嗟”,既是诗人的自叹自怜,更是对那些昏庸无能的官吏的谴责。流离失所颠沛流离的无奈、痛苦、凄楚都蕴含在这看似轻描淡写的问语之中。至此我们不得不感叹方回笔下那无可奈何的叹息竟具有如此强大的穿透力直欲惊醒梦中人!
然而“世事从古谁全真”,人生活在社会现实之中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况复饥荒后,群偷沸似麻”。方回在这里显然是借用“群偷”来对社会的动荡、民生的疾苦加以艺术化的展现,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深厚而富于现实意义。最后两句诗既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人生易老的慨叹,更是无法排遣的思乡之情的更深一层的叹息。这声叹息震人心魄、发人深省,也正是这首诗能长久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首诗用平淡质朴的语句,写深广的内容、复杂的感情。“诗人例不合思家”方回也许是要证明这样的论调是多么无理——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又在大家的预料之中;一切痛苦知之岂非无一语不必含血喷入听者之衷肠于是也无法尽现大乖大差是君子不服之药也——但方回却用他的诗作证明了一个事实:诗人也懂得思家!在方回的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诗人:他不是圣人也不是神仙更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祇;他也有烦恼、痛苦甚至也有难以言说的苦衷……这样的诗人让人觉得可亲、可敬也可信。让我们在他的诗句中品出一些无奈的味道,也让这首诗带有一些淡淡的悲情,并把它传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