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次韵寄川无竭并送所撰旃檀林记二首其一》宋方回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方回

《次韵寄川无竭并送所撰旃檀林记二首其一》原文

多生曾结短檠,埋没书蟫不记年。左郁右邻窥奥藏,南浯北峄问奇镌。更饶曼倩三冬学,未抵天龙一指禅。丝尽茧成终有日,与公同作老蚕眠。

现代文赏析、翻译

这是我为你在欣赏层面产生的灵感撰写的新一篇短诗:

满园晨光照紫笺,晚日嗟共念汝焉。 松筠瘦立洲砂内,磐石寂鸣历史绵。 坚守自强月熔砚,雅淡泪结贝叶间。 交汇佛光犹未尽,余韵悠悠绕心弦。

这首诗以方回的原诗为蓝本,尝试描绘出诗中主角的生活和情感变化。

首先,诗中提到主角曾使用过“短檠”,这是一种古代读书人常用的灯具,象征着主角过去对学问的热爱和执着。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书籍的贝叶上积满了灰尘,这象征着主角对学问的追求已经埋没在岁月的尘埃中。然而,尽管环境的变化,主角的心中仍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诗中的“左郁右邻窥奥藏,南浯北峄问奇镌”描绘了主角在面对困难和疑惑时,坚持不懈地探寻、思考的精神。他的阅读领域广泛,既有左边的郁郁葱葱的森林,又有右边的深邃的山岳;他既向南部的学术中心寻求知识,也向北部的神秘地方探求奇特的智慧。这样的描述突出了主角永不放弃、求知若渴的精神。

“更饶曼倩三冬学,未抵天龙一指禅”一句中,“曼倩”是西汉时的文人,以幽默风趣著称。这里用来比喻主角即使面对再艰难的学程,也能坚持到底。而“天龙一指禅”则是一种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代表了主角对精神成长的追求。这两句诗描绘了主角即使面临困难,也能坚韧不拔的精神。

最后,“丝尽茧成终有日,与公同作老蚕眠”两句诗中,“丝尽茧成”象征着主角经历了无数次的磨砺和困苦后,终于有所成就;“老蚕眠”则象征着主角对学问的执着和追求。这两句诗总结了主角的历程,也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祝福。

现代译文:

在漫长的生命中,我曾与你一同燃起知识的灯火,那些埋没在书页中的书尘已使我忘记年岁。在书籍的海洋中寻找宝藏,从南方的学术到北方的智慧都留下了我探寻的痕迹。就算曼倩的学问再丰富,也难抵那一指禅的深远领悟。知识的追求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然而这一切最终会如丝尽茧成般得到回报。让我们一同在知识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