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方回
泥污后土逾月途,四月雨至五月初。
七日七夜复不止,钱王旧城市无米。
城中之民不饥死,亦恐城外盗贼起。
东邻高楼吹玉笙,前呵大马方横行。
在现代文译文中,宋代诗人方回的《苦雨竹》描绘了一个被泥泞困扰的春天,这场雨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从四月一直下到五月初。雨势持续不断,连续下了七天七夜,城市中的人们因无米可食而感到困苦。在城中,人们担心城外的盗贼会趁机作乱。然而,在如此困境中,邻人却在高楼上吹奏玉笙,前呼后拥,过着奢侈的生活。
诗人通过这首诗,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不义。高楼上的富人逍遥自在,而城中的穷人却饥寒交迫,面临着生存的威胁。诗人以苦雨为背景,描绘了贫富差距的残酷现实,引发了对社会公正的深深忧虑。
此外,诗中的“七日七夜复不止”这一描述,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连续七天的雨不停歇,这种极端恶劣的天气环境象征了作者内心忧虑的无边无际,加剧了对未来的忧惧与困扰。尽管现在生活中时常出现的坏天气总是带给人种种烦恼和忧虑,然而从这一场绵绵苦雨之中却引发了我们更深刻、更深远的对自然和生活现实的反思和体会。这场“后土逾月途”的苦雨似乎不仅仅是对人们生活的直接困扰,更像是生活艰难的象征,反映出人们生活的困苦与艰难。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钱王旧城市无米”更是引发了对社会公平的深深忧虑。城市曾经的富饶之地现在却因长时间的雨水导致无米可食,反映出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和不平等。诗人以沉重的笔调,向人们描绘了一场寓言般的社会苦难场景,唤醒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度思考和对生活的真实体味。总的来说,诗人通过对一场无休止的雨和其中的矛盾生活现状的表达,对社会生活提出深刻而又忧虑的问题。不仅仅是生存问题的深重困境,更多的是关于生活本身和人性的沉思。苦难的现实中却展现了更深刻的、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虽然只是表现了一点人世疾苦的问题,但在理解人情冷暖,生死温饱的时候也为这首诗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感和文化气息。同样可以说的是这也是对人生命运的一场自问与思量:生存是多么地需要困厄更替间的细微牵动、内在温度以及一丝微弱的曙光希望啊!而所有的这些都如这首诗中所体现出的苦雨中的独特美感一般耐人寻味,值得我们反复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