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过秀州城东》宋方回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方回

《过秀州城东》原文

海邑疏囚昔此过,鸣榔未了又渔歌。

重来野色秋如许,似觉人家旧更多。

晴日茅檐横晒布,水田竹架倒扦禾。

吴侬苟且度饥岁,焉得官廉吏不苛。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方回的《过秀州城东》进行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宋代众多诗人中,方回的诗作并不算突出,但这首《过秀州城东》却写得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首句“海邑疏囚昔此过”,海邑,指秀州。作者曾久任嘉兴知府,故以“海邑”称之。“疏囚”,指犯人被拘禁。作者过去曾因事到过嘉兴,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的囚犯在城外劳作时疏落而散漫。作者经过这里,也引起自己心中的波澜。次句,“鸣榔未了又渔歌”,意即作者尚未离开时,囚犯劳作的歌声还没有停歇,作者又听到了渔人的歌声。两句并写作者在听觉和视觉方面的感受,将一幅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句“重来野色秋如许”,是说经过了夏去秋来,再来时秋色中田野更显得空旷。“野色”,指田野的秋色。“如许”,如此。这句是说重来时田野上空旷的秋色给人以新的感受。第四句“似觉人家旧更多”,是说经过了夏去秋来,田野上的人家又增加了。“似觉”,是新的感受。这两句是说再回来时,不仅田野空旷了,而且人口也增多了。这与前三句中的秋色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一幅秋天农耕、乡村生活的美丽图画。作者的疏密错综变化的笔法体现了大家风度。

五六句“晴日茅檐横晒布,水田竹架倒扦禾”,是写晒布和插禾。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但作者在描述之中,却使读者从中领略到农家丰收在望的喜悦。“横晒布”和“倒扦禾”运用拟人手法把晒粮的景象描绘得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吴侬苟且度饥岁”,是对晒粮插禾者的评价,字里行间似乎流露出一丝同情和歉疚之感。“焉得官廉吏不苛”,则是深深的感叹,对老百姓生活的艰难是十分同情的。同时,“过秀州城东”这个题目也可使我们窥见作者对局部地区吏治的不满和矛盾情绪。“吴侬”云云是对这一地区老乡民的称呼;这个断句特写主人公的好恶。对他者又是哀其不幸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无法用字数、用常规的方式来阐释。也许这些还是意会和体会才更加深透。整体诗思着力于烘托环境的萧疏之美及淡淡的惆怅之美

上述分析,但愿对你有所启示。希望喜欢哈😄

现代文译文:我在以往常常路过秀州县城的时候,也曾在监狱中见识到了农民耕作和度日辛苦的情态,禁锢又到海边的人家农作的歌声停止时又开始听到了渔夫的歌声,回来再看到这个县县外原野的时候却有了更多的农家人生活在那里了,明媚的晴日里农人家屋顶晒着东西的样子看起来真的很美呢,他们将水田里的作物扦插好以后满心期待着明年能有好的收成呢。当地的居民能勉强熬过荒年日子就已经很不错了,哪里还敢希望这里的官员们都能清廉并且不苛待百姓呢?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