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戴复古
今时古君子,玉立众人间。
再世黄叔度,三生元鲁山。
把麾浑细事,忧国欲愁颜。
恨不频相见,空书谩往还。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这首诗是寄给节斋陈叔方寺丞的。节斋陈氏,名庆生,字叔度,是作者的老朋友。他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迁家于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登进士第,不任事而从事教育,先后门生弟子可达万人。有文集三十卷,今不传。他又是个文人诗人,所至为文雅诗篇见称于世。像这样的“两全其美”的宋代诗人是不多的。现在又特别身任主簿这样的教职,也可以作为儒者代表而值得特别介绍了。当时时代属于南宋鼎革之秋,友人具有那种内外交修,世态世情的儒家气质和品格,便在这首七言律句中特书表达,具有风鉴知人之赞和政通人兴之高的感情因素。
诗中描绘陈叔度在众人间如玉山般高耸挺立,贤良君子的气度和风采令人肃然起敬。并把他比作多次转世的黄宪、陶渊明那样高古的贤人。把持州郡的权力本为司牧之任,但在诗人眼里不过是拿掉细事的公事而已,但为国家忧愁则容颜都显得愁眉不展了。这种情志的表露完全符合儒家仁人志士的思想规范。诗的结句“恨不频相见,空书谩往还”说明诗人对志同道合的好友不能经常相见以表达情意,觉得空虚怅惘,而这种情意的表达又是通过对好友的思念、书信往还的字句间接流露出来的。诗人通过运用前人的诗句来表现自己和友人的品格、风度、气节和思想感情,是富有启发性的。
这首诗的平仄、对仗、押韵等都符合近体诗的要求。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朴实,既可以看出诗人艺术风格的特点,又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的高度推重和赞扬。
至于现代文译文,我尽量以流畅明了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当今社会,像陈叔度一样品德高尚的人,像玉山一样矗立在众人之间,实在是难能可贵。他就像黄叔度一样贤良君子,更像陶渊明一样高古的贤人。执掌州郡的大权不过是一件琐细的事情,他为国分忧,胸怀愁绪满脸愁颜。真希望能够频繁地见到他,可惜的是只能收到他的空洞的书信。书信中来回写信向他表达的情意和意见,也只是徒然枉费心思罢了。这首诗是对陈叔方高尚品德和情操的高度赞扬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