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戴复古
北风朝暮寒,园林日萧条。
自非松柏姿,何叶不飘摇。
儒衣历多难,陋巷困箪瓢。
无地可躬耕,无才仕王朝。
一饥驱我来,骑驴吟灞桥。
通名丞相府,数月不见招。
欲登五侯门,非皓齿细腰。
索米长安街,满口读诗骚。
时人试静听,霜枝啭寒蜩。
倘可悦人耳,安望如箫韶。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是戴复古在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书斋中,写给好友滕仁伯的。他以诗的形式,把京城读书人艰辛的心境传达出来。表达出即使生活中遇到了再大的困难和艰苦的条件,也还是爱好诗词创作的心情始终不渝。
开头“北风朝暮寒”点明初冬时节的京城风貌。“日萧条”说明一切趋向荒凉。全诗描绘了一幅在寒冷冬季北风吹打下,京城树木凋零、草木枯萎的凄凉景象。这就是暮秋、初冬的写照。这种自然景象会引起戴复古思乡思友之情。因此,“自非松柏姿,何叶不飘摇”两句是说:不是松柏姿色,那里不会常绿常青呢?不也随着摇摆、脱落了吗?是以“松柏”自喻,而别有寓意。
接着作者以“儒衣”两句,说明自己虽然身处困境是由于“多难”,但至今仍只能穿着儒衣,困守在陋巷箪瓢之间,原因是“无地可躬耕”,也没有“才仕王朝”。
下面写到:“一饥驱我来,骑驴吟灞桥。通名丞相府”,这是说:生活所迫,来到京城,在通名之后,却几个月得不到相府召见,是因为“非皓齿细腰”所能够得到的。“索米长安街”是说:在长安街上求见丞相而没有见到,只好满口读诗了。“时人试静听,霜枝啭寒蜩。”这里也有弦外之音:我读书人如今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谁来解救我们呢?所以诗人听到冻死的树枝上蝉鸣声,颇有同病相怜之感。诗人在不得志的读书生活里感到了不平之气。因此“倘可悦人耳,安望如箫韶。”诗人指出:我的诗能够悦人耳闻也就很满足了,哪里还希望它像《箫韶》那样优美呢?这里也含有自嘲之意。
这首诗是戴复古在都城求仕不得而抒发的一种心声。它把诗人那种怀才不遇、寄人篱下、愤世疾俗的感情都表现出来了。诗中用了许多典故、历史故事和成语,这是他学习前人的结果。如果离开了这些修辞手法,也就不会那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感。这种对于表现作品思想感情是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法。由于有比较充分的表达,才不致产生肤浅的和语意不清的现象。这种处理语言的方法值得学习。
下面是这段诗的现代文译文:
北风吹拂朝暮间京城变得格外寒冷, 园林里的花木日渐萧条。 除了松柏经冬不凋依然青葱以外, 其它的树叶子无不纷纷飘摇。 文人学士历经种种困难,深居陋巷箪食瓢饮度日堪忧。 身处此地难以亲身耕种为生为国效力; 天资欠缺也没有才华步入仕途做官做王侯。 饥饿催逼着四处奔波如同被驱使的小卒; 只能骑着毛驴在长安城中灞桥边吟咏徘徊不已。 也曾主动拜访在相府衙门的那些高贵人士但结果却是久久不见有人相招。 想攀高枝去五侯门做门客吧又不具备细腰皓齿的魅力容貌; 索米长安街沿途叫卖以换取粗食鄙粟; 只能满口吟诵诗篇借以填充饥饿的腹囊。 而今世人在静听之际不妨一试: 那风中树枝上寒蝉的鸣声是否也能悦耳动听呢? 倘若我的诗句能够让人们喜欢那就心满意足了; 我又哪里奢望它如同《箫韶》那样优美动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