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幽居》宋田锡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田锡

《幽居》原文

寂寂闲居客至稀,静中滋味意何归。

因探易象知深旨,自喜吟高得化机。

桑露乍寒蚕欲老,草烟才暖蝶交飞。

樊川物景终南翠,遂性空思杜紫微。

现代文赏析、翻译

幽居

宋 田锡

寂寂闲居客到稀,静中滋味意何归。 因探易象知深旨,自喜吟高得化机。 桑叶初寒蚕欲老,草烟才暖蝶交飞。 樊川物景终南翠,遂性空思杜紫微。

古人在独处幽居时,往往会生发出一种妙悟,所谓“心境会得如此”、“自然之理皆然”。这种思绪使作者忽有所感、欢愉于心时情不自禁探身起舞起来,诗人非常聪明地通过描摹自然界生活的镜头,反映他心地闲适,显示出与众不同“这一个”韵致情怀,看来悠闲的情绪感染了观众了——他们的心中洋溢着只有发现之后才有美丽便蹦了出来蹦上舞者的微笑中散溢给人们伴和一起赞成的,陪伴而欣然的感动等等则更好美妙的共同效应。 至于无实质东西反而增加戏剧紧张情境刻画舞姿应所引起系列色彩渐染分明的渲染变化手法等等其他手段来辅助效果也是绝不可少的,不过我们今天赏析这里不作深究。

前两句说因“客稀”,所以长时间独处。“寂寂”两字照应“客稀”。“闲居”之时心情也自然是寂寞的。于是总想找些事干,或养花弄草,或翻书读帖;但又往往无处可以投入。“静中滋味”是个大概说得出来的心里很重的东西;往往是从繁华里常觉出“滋味”,然而如果突然一到大起寂寞(而不是待逢闹猛的时候)恐怕还叫不出来或不易说出来呢。“滋味意何归”,特设之词表达心里很难描写的某种特定的感觉、情怀;“因探易象”是“闲居”的产物;“自喜吟高”则是“滋味”的升华。探《易》吟诗本是文人雅事,更何况是“因探易象”而得妙悟呢?于是诗人自我感觉飘飘然起来,仿佛自己已步入了庄子所说的“逍遥游”之境地。于是诗人兴致勃勃地抒发、表现出来了;再进而深化出开朗乐观的主旨:说明身虽在“樊笼”而犹有远尘怀思,在隐逸独处的陶冶性情上没有失落,仍然是快乐的;因此也可以激发志士仁人产生入世和奋斗的动力;即在独处之时亦不应颓废消沉,而要有所作为。

后两句写景抒情。“桑露乍寒”“草烟才暖”,是诗人用非常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这景物中都浸透着诗人的感情。“桑露”“草烟”都是诗人从生活中发现的景物;“乍寒”“才暖”则说明气候变化无常——这一描写大大地方便了第二句寓意深刻:“蚕欲老”“蝶交飞”。我们知道这早不是采桑养蚕之时,却是闻鸡起舞、恢复中原报国之机的筹备动用时矣;为适应战斗的气候“蚕欲老”此时也要择食产丝了——“桑露乍寒”;为配合农忙“草烟才暖”,蝴蝶也出来工作了;而诗人则更进一步要翩翩起舞了。这里诗人巧妙地借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由独处寂寞到奋发有为的内心变化过程。

诗的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它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使全诗境界为之一开。如果诗就此打住的话那么此诗只能算作一般的清新隽永之作;如果作为一个平庸的士人来说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话;然而一个有所作为、对生活有着美好追求的士人却难有大的作为!故诗人直抒胸臆结云:“樊川物景终南翠,遂性空思杜紫微。”由写景自然地过渡到议论。“终南翠”即指“桑露”“草烟”等景物;“杜紫微”借用唐代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句:“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烦君最忆城南句,春树千花满路旁。”诗人在这里说:“我既然喜欢杜紫微的诗句,就想到自己也正生活在这样一片美好的环境里。可惜我毕竟是蓬蒿人,什么也不能实现。唯有仰慕你的才德啊!”——言简意赅、委婉深刻地表现了自己决心以才德贡献社会的远大抱负!但切不可理解为只是歌颂“樊川物景”、赞叹大自然美好之作!其实这也算得上是诗人在妙处发一声喊的结果:现在(按照前面的景物描写分析也可以做印证)他的喜悦由心里升起再高高飘荡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