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郑清之
谁将东湖光,敛作大圆鉴。
千峰就妆束,万旬互窥瞰。
红消日脚明,绿净山影蘸。
我来一登临,扁舟隐可缆。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在这首诗中,作者对东湖进行了描绘,使之犹如一幅展开的大画绢,而读者也仿佛能通过那工整清晰的字迹,似乎嗅到一幅苍古静好,飘渺生韵的山水画景扑面而来。
我们似乎看见了当时名声鹊起的文豪,踌躇满志地步入这片如画的景色中,饱览山水的豪情在诗中溢于言表。首句“谁将东湖光,敛作大圆鉴”的想象尤为奇妙。说“谁将”就体现出了诗人此时是安静地观赏,没有了刚才那种强烈的主观意愿驱使。眼中的东湖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在反射着天光云影。这里的“敛”字用得极妙,“敛”有聚集之意,又仿佛是静静地展开了的,而展开后又被镜框“收藏”,使人在欣赏时有了“画中游”的意境。
接下来的两句“千峰就妆束,万旬互窥瞰”承接上句,进一步描写了湖光山色的美景。山峰就像是在妆扮打扮,而千万旬过后,它们相互窥视,似乎也在欣赏彼此的美丽。这两句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使山峰染上了女性的妆态,一娇羞欲笑状再现于眼前,似乎看到迷人的脸庞上映照出柔媚而迷人的月色。“红消”六句继之写东湖春色的宜人景色。“红消”谓红花凋零。“绿净”写翠色浓郁一片的景况。前人以“红杏枝头春意闹”点破春之生机盎然,而东湖绿净无际,“山影蘸绿”四字足以令人陶醉。
诗人笔锋一转,“我来一登临,扁舟隐可缆。”他来的时候是乘船而来的,现在也乘扁舟一游而去。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踏船游览湖上那种潇洒自如的神态,语言平淡可见,但却足以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思。
总体来看,这首诗对景物的刻画生动而准确,诗人先描绘东湖如镜的湖面和湖光月色相映生辉的景色,再刻画出山影蘸绿、扁舟轻漾的美景。最后以自己游览时的神态作结,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希望您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