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楼钥
妙龄冠蜀士,名声振王畿。
晚随召节来,天朝增羽仪。
我昔倅丹丘,鹿侯挂冠归。
群公俱祖送,见公四三诗。
颇恨著鞭先,自言乞身迟。
拳拳慕下风,直欲梦见之。
还朝挹高致,气宇清且夷。
称者不容口,往往同一词。
始见荷倾倒,笑谈欲忘疲。
况当秋风高,滥吹参试闱。
鼎脔得一尝,豹斑容管窥。
叔度真似道,庄生信忘机。
私谓如此人,定应备论思。
胡为归兴勇,抗章气不衰。
鼓盆万晨外,抱孙更成悲。
拥麾东川去,无人留孔戣。
别怀不自胜,别酒听淋漓。
他时念老成,追锋且复西。
公能重来否,此意非吾私。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诗的前两句追叙了友人早年发奋博学、声誉显赫的情况。“妙龄冠蜀”说明他在同辈人中年龄最轻,有很高的起点。“冠蜀士”交代了他杰出的才能与过人的资质,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是一位非同凡响的人物。在他的同龄人还在王畿一带小范围活动,以及人们耳边诵读有关故事、秘而不传知名度还很低下时,友人的声名早已映亮了邻封疆侯、“为人膺德量能的当今国家版图”、“盛京、鄞江辗转其间名愈着”“耕四方读书考绳庵一如彦如蓝、焦”。名声大振如斯,他无疑已在当时人群中崭露头角了。然而诗写到此处并不满足于泛泛的叙述,紧接着就将他那在一片赞誉声中名副其实的优异诗篇拈出:“名声振王畿。晚随召节来”,因为声誉卓著,他曾被特召为官,在朝廷里担任过要职。“天朝增羽仪”,说明他曾受到皇帝的宠信和器重。
“我昔倅丹邱”至“笑谈欲忘疲”写诗人与友人交谊之深。“我”与友人曾同在鄞县共事,相互间有过多次交往。“鹿侯挂冠归”说的是友人过去的归隐。“鹿侯”,典出《汉书·朱云传》。朱云因上书朝廷弹劾当权贵臣而得罪了皇帝,削职还乡,曾向汉成帝献策:希望把佞臣张禹车裂。当时有人以为这是开玩笑的话,所以他又自称隐居求志,避世在商洛山中,仅偶尔到京师。“鹿侯挂冠归”说明诗人所叙属实。“群公俱祖送,见公四三诗”,这里包括了两层意思:一是指众多的僚友都争相传诵赞美友人的诗句;二是僚友们有疑难之事都要请“公”裁决,通过交往求得答案。那时诗人才任县尉不久,“颇恨著鞭先”说明了欲振翅奋飞、跃马进取的志向。“拳拳慕下风”至诗的末尾则转入写别情。对友人的敬仰与惜别使诗人感到惆怅不安,从见面的谈笑风生到惜别的泪眼朦胧。“还朝”四句通过想象来表达惜别之情。想象友人回到朝廷以后,频频得到皇帝的赏识,步步高升。因为“称者不容口”,所以他往往一开口就是对友人的赞美之辞。“气宇清而夷”表现了皇帝对友人宠信的程度。“私谓如此人”至“更复西”则通过想象祝愿友人再次入京,并与友人相约。
这首诗叙事抒情都显得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毫不拖泥带水。楼钥善于叙事抒情,尤其善于从自己的经历中撷取富于特征、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形象。他笔下的楼钥形象之所以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一方面是由于作者对人物经历印象较深;另一方面是由于作者叙事的客观性较强,作者并未刻意去刻画人物性格中的某些矛盾现象。同时作者对友情的歌颂也符合“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传统理念。
至于现代文译文,需要将文言文译为白话文,由于字数限制,我就只在这里简单地为您翻译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是送别诗,诗歌通过记叙友人早年发奋博学、声誉卓著和自己对其敬仰感激之情及不舍惜别之情等表现了友人的形象。诗歌由介绍友人的姓名身世及他过人的才干而引起送别的内容。继而以二人曾经共同在鄞县共事并相互间的交往与交谊为主干展开叙述与描写。随后又写到对友人宠信于朝廷和获得高位之后的无限追慕和恋恋不舍的心情等。
希望这个回答能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