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楼钥
眼前未见古龙湫,望望前山景自幽。
红日一门千嶂晓,翠峰双耸半空秋。
风高落木无边下,气劲閒云逐处收。
要识雁山真面目,直须霜后一来游。
入雁山过双峰
眼前未见古龙湫,望望前山景自幽。
红日一门千嶂晓,翠峰双耸半空秋。
风高落木无边下,气劲闲云逐处收。
要识雁山真面目,直须霜后一来游。
这是一首描写雁荡山的诗。作者入雁荡山,经过双峰,从早到晚所见的山色山光使他感受到雁荡山的无限风光和无限魅力。
诗的前两句是虚写,着重写作者的感觉和心理活动。“眼前未见古龙湫”,说明作者未曾见过雁荡山中名景“龙湫”(瀑布),“望望前山景自幽”则表明作者在雁山双峰之间流连忘返,心情自为舒畅。“幽”字既指双峰景色之优美,又暗示着作者对这优美景色的欣赏。
三、四句是实写所见。“红日一门千嶂晓”,用写景来渲染气势,表现作者投雁湖的一路上经过的高山环抱、大雁横秋的清朗景致;“翠峰双耸”是说雁荡山的双峰像两个高耸的巨人在绿色丛中耸立。“半空秋”进一步说明了当时的时令,从这一句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是在秋天写的这首诗。这两句表现了双峰的巍峨高耸和秋天到来时山上林木繁茂、峰色清朗的情状。
五、六句是实写所感。“风高落木无边下”是诗人眼中看到的景象,风吹木叶,纷纷扬扬,从高到低,无边无际,渲染了一种寂静、肃杀的气氛。“气劲闲云逐处收”是说云气舒卷自如,说明风力劲疾,即使是悠闲的云朵也被迫收回翼翅,似乎是被秋天的肃杀气息压抑住了。这两句中既写出了山间林木的茂盛和山风的强劲,也从悠闲的云朵收拢中暗示了诗人当时心情的郁闷和不舒畅。这两句诗很好地表现了秋日的山林气象。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要识雁山真面目”,在一般人的眼中,“雁山真面目”究竟如何呢?恐怕难以说的清楚;在感到抑郁烦闷的人看来,想要体验一番到雁荡寻找清秋的心情都会一时难于达到。“直须霜后一来游”,如遇雁鸣之秋、深秋降霜季节之后再去雁湖(今称大雁荡山语中有矛盾之处待查考)一趟;果真游之后必能认识“雁山真面目”,心情也会变得十分舒畅了。这一句与“心旷为虚室生白”(《吴氏盲肠炎》)一样,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精神愉快则心地开阔;心情郁闷则眼前昏暗。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当然也是文学艺术的普遍规律。
这首诗写的是游山的感受,着重在于表达游山与心情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诗人一路投宿的印象中可以看到一个思想变化的过程:以期待快到目的地而又到达不了的郁闷;进而发现山路曲曲又长远而又美丽,映入眼帘的山景美不胜收;当满山的红叶点染成一幅美丽的大自然图画时更使人感到惬意。游山归来往往会使人感到心胸开阔、心旷神怡。当然这也是与登山时的精神状态分不开的。作者将所见所感化成了富有情韵的诗句。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在表现手法上作者把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主观感受与客观表现有机地统一起来,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