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楼钥
向来八万四千偈,舌端辩才若翻水。
山空月落说向谁,不如出口入吾耳。
当时受者亡是公,乌有先生子虚子。
我却曾见语录来,只有空空数张纸。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题寿居仁独说图
向来八万四千偈,舌端辩才若翻水。山空月落说向谁,不如出口入吾耳。 当时受者亡是公,乌有先生子虚子。如今回头看此图,空空数纸藏何事。
图为单幅,却是全图。自首至尾,卷卷都画楼钥坐论佛法的形象,老翁仰首向天,手挥五弦,旁若无人,完全沉浸在佛法之中。画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在似与不似之间,寥寥数笔,勾画出楼钥的内心世界。
楼钥诗作开篇即以佛经中八万四千法门为喻,说明佛法之深广,辩才之无碍。言舌端辩才若翻水者,是说其舌端辩才丰富自如,好象水轮翻转不停,也即是佛教所谓的金刚碎不坏之口。因为,通常情形下人们不可能翻转不息,一定是关键时候一次性能完成,不可能出现反反复复不停地争论不已的情状。一开口辩论就不易止息的现象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但他这么一说则是有独特的比喻意义的。“山空月落说向谁”句说明佛法是无相的辩论,也是无对象的辩论。无对象则无听众,因为辩论的对象和听众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的实体。因此,“山空月落说向谁”一句又说明佛法是无所指的,不是指某种具体的事物或观点。楼钥认为佛法是无所指的,是无对象的,那么是否就没有听众了呢?“不如出口入吾耳”,阐述说明了作为人生修养的终极指归——明心见性的法门的得获、追求及层级提高的意义、佛性念头的有所逗机这另一内涵及其思维方式的状态过程 。他不愿意承认心性的超越直感内容是没有物质的替附的存在如再反复着力展示指向感悟却遮盖忽兹存在的丰富内在机能内宗教义的独特性、超越性、神秘性、体验性、不可言说性等特征。他觉得佛法不如“出口入吾耳”那么实在那么具体那么有形有相那么可以把握。
“当时受者亡是公”句中亡是公、乌有先生是两位隐名其姓的贤者。这是两位对话者在聆听佛法时的直接受益者。“亡是公”有不同解释。有的解释为不知其所云或不解其意者;有的解释为善辩者、不赞同者;还有的说是受教者或固执己见者等等。“当时受者”当理解为领悟了佛法真谛的人。“乌有先生”指没有的人。“子虚子”则是泛指一个名字或一个不存在的子虚之人而已。这里楼钥认为自己曾经亲耳聆听过“当时受者”的教言。“只有空空数张纸”是说领悟了佛法真谛之后所作的记录却只有几张空白的纸张而已。
诗中阐明了一个道理:佛法无相、无相指归、无所指的教义和思维方式以及悟后所作记录只有几张空白纸的道理。说明悟道后一切皆空的道理。悟道之后所作记录只有几张纸是符合事实的,悟道之后所作记录只有几张纸与“山空月落说向谁”一句表达的意境相吻合。“我”没悟到此境界说长道短只会添乱罢了!其感悟令人折服!这也是他的文字观在诗中的体现吧!悟境体现意境通过具体诗句反映了他作诗求真求善的意愿,反映出其不与常流苟同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
全诗虽是描写坐论佛法的独说图,但所重不在佛理而在于“独”字。独则与众不同自得其乐也。他早年就与同辈好友探讨过独学问题:“独学无友日损则多病。”(《答黄岩章仲山》)晚年他自谓体道之乐曰:“平生所学在独知。”(《题周清溪所居》)由此可见他对独学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已入化境了。所以“空空数纸藏何事?”一句也就说得很明白了:如此独论佛法却只留下几张纸上空洞无物的记录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事了!表达了他对友人寿氏父子专诚求教、苦心孤诣坐论佛法的赞赏之意。也表现了他晚年信奉佛教由厌世事到无所求的心境与情趣!他在此诗中写友人独坐论佛却并非为了出世遁世而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