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楼钥
千古兴亡一梦惊,就中物理似持衡。
茜花空染朝歌血,荒草犹祠羑里城。
但见反身知自咎,谁言修政欲相倾。
知音只有昌黎操,臣罪当诛主圣明。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相州道中
千古兴亡一梦惊,就中物理似持衡。 茜花空染朝歌血,荒草犹祠羑里城。 仁义不施欺谩责,使臣从此化为城。 知音只有昌黎操,臣罪当诛主圣明。
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这首诗写于他路过相州之时。他原本不是皇帝,而是一个失意小官,因为偶然的机会,才登上皇帝宝座。因此,在路过相州时,面对着历史古迹和现实情状,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首句“千古兴亡一梦惊”,作者用梦喻兴亡,史论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一个“惊”字,逼真地表达了诗人在历史变迁的大观之中所产生的无限感慨和对“千古兴亡”的无限关注。
次句“就中物理似持衡”,作者借天平的物理来揭示社会人生的哲理,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民生的忧虑。这句中的“似持衡”三字是关键,它对后面的诗情有决定性的意义。从天平两头的称物的等重,可以联想到对当时战乱之后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也能引发出对那个只知道循例篡改金钱而不以百姓为念的腐败政权的痛心疾首。它带有“梦惊”之后的沉思,十分传神。
前两句表现了作者的史论和政论。接着的二句则是由此触发的对于古迹的凭吊。商朝的重镇朝歌有王城和行宫,“濮水遗风”今安在?那南郊茜坡被烈火焚烧成一片焦土,茜花红比杜鹃血还要鲜艳凄艳,但却是那样的空灵渺茫,渺茫空洞。它可能代表着一些人今已何在的王朝的历史命运,也可能象征着那些早就化为尘土的豪门望族的荣华富贵的幻灭消亡。这一片荒郊古垒,给诗人带来的情绪是十分复杂的:它既包含着对于亡国的悲慨,也包含着对于世事的无情鞭笞的意味;它既是作者自己怀抱待伸的一腔忧愤的抒发,也是对那些身在高位不知为政“仁义”为何物的权臣的讽谏。
在凭吊一番之后,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现实之中。荒草蔓生,白骨露于野,只有周文王庙前的古柏森森还在那里向人们暗示着几千年前的礼贤下士的风流余韵。诗人看到庙前反省身咎的条幅和周文王庙前勤于政事、慎于改过的匾联后,自然地产生出一种知音的感觉:那上自三皇五帝下至本朝历代帝王的种种治政的经验教训真知灼见,真是说到了自己的心坎上,使自己心悦诚服。但他并没有被感动得忘情于斯,而是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不知有多少贤臣名将见斥于君上,使自己遭到罢官和贬谪;又有多少谄佞之徒见宠于君上。他的确该杀掉奸邪的谗臣们已至于二十个史学家都杀不尽;他也不能偏信一面之辞来误断朝政得失——而史家评价帝王的最根本的一点还是看其施仁政与否。“知音只有昌黎操”,一个“只有”便点明了诗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臣罪当诛主圣明”,在诗人看来,如今天下大势已定,人心所向归罪于君主的无误,正是“主圣明”的证据。“诛”字从主观愿望上说是诗人迫于无奈的虚拟之词,但正是这个“诛”字真实地表现了诗人对于昏庸君主的憎恶之情。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匡世济民的政治抱负。全诗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感且含义深广、耐人寻味。
这首诗与楼钥另一首有名的《攻战论》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为着批评当时朝廷上的小人误国、君主失政而作的一首有识见、有胆魄的诗歌政论。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是它熔铸经史、信手拈来、水到渠成地发表议论;其次是善于用典使事借古讽今;再次是语言凝炼、顿挫激昂、铿锵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