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清平乐·瓜洲渡口》宋李好古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李好古

《清平乐·瓜洲渡口》原文

瓜州渡口。恰恰城如斗。乱絮飞钱迎马首。也学玉关榆柳。

面前直控金山。极知形胜东南。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

现代文赏析、翻译

现代文译文:

瓜州渡口,城市如斗笠般覆盖在江边,似锦的乱絮像雪花般飞舞迎接着马首。这儿也有绿柳榆树。眼前就是镇江城,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的形胜之地。请诸位特别注意这些,别忘了咱们中原。

赏析:

这首词,一说是宋代李好古所作,抒写了作者对中原沦丧、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词的上片写瓜洲渡口的生机勃勃,下片抒写作者对江南地区不能为朝廷所用的失望,表达了作者对中原地区归附朝廷的愿望。全词写得苍凉悲壮,意境深远。

上片写景。“瓜州渡口,恰恰城如斗。”大气磅礴,“恰恰城如斗”,从城的外形上比喻小城壮而紧严,特别是着重就其取防地自重的地位。看起来毫不经意,一个“恰恰”归然无生气实意造句生动地将瓜洲城是如临如卧的一方土斗这一上令人远瞩,忧意深长的情致表达了出来。

“乱絮飞钱迎马首,也学玉关榆柳。”两句写景生动别致。作者把扬子江边轻风飘絮、纷纷扬扬的景象比作天边的塞北沙漠中纷纷飞落的白鹅,春意盎然,又似乎在向中原的“玉关”内如同天狱山的树送暖传春(自古都是战事萧的管理起来。“折柳”“雁”作天涯无转寄一说这里并无悲意。)毫无鲜赛的形象却凝聚了它关系到时局的深情,“前直触犯金山。极知形势峻通显—顾莽层峦间出现雷台城耸”话头又拉了回来,一个“触”字又给读者一壮意。“极知形势峻’通显—”作者料定形势,认为瓜洲渡江后直面金山寺下的镇江城是个极好的前进基地。这里就表现了词人那种刚中带柔、柔中见刚的雄心壮志。同时又为下文反用曹刘以旧依会晤表达遗憾铺垫基础。“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是作者在赞美江南之地的山水天地的灵秀之处的同时表达自己对国事飘零的痛心和对收复河山的希望也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的抱负与希冀。“更愿”者是实际上已经给予诸公的任务而在此先表示期望的意思。语气是坚定的、强有力的。由于语言和语气的一致性使得感情的表达自然、真实、恰到好处。

下片所写实际上是上片感情的一个发展。由于时局已经是“离乱得东西南北人”(杜甫《白马》诗句)那样动荡不定,所以“面前直触金山。极知形势峻通显—”的极好的前进基地也就成了“更愿诸公着意休教忘了中原”的重中之重了。

这首词苍凉悲壮而不失沉郁,表现了词人那种复杂的感情。这种苍凉而悲壮的风格对于词坛风气的改变有积极的意义,从大量优秀的爱国词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就是必须继承发展传统的词的“婉约”的表现方法而用这更适合表现激越的感情。这样才能开拓宋词新的领域,以词的广阔天地来给词的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良机的正确论断;进而提高并扩大自己的声调、感染力量及其它词中所负载的那种曾经沦落在民间并朗如朝露的精神及其特殊氛围的情感之诗意求变的辽阔题材的的情怀不卑不亢无侮辱讽篾之心侠肝义胆颇似中华精神千秋一时作者确实表现出极高的素质并更可珍贵的是和北宋前期到中期柔弱靡丽风格所不同的一些较优秀内容但这是不够的作为新人的我们自有待继续提高自我的文学艺术的修养进而博采众长酝聚成章开阔发展才路气势也如时代潮流滚滚向前进起起伏伏随国情变迁浩浩荡荡风风火火风调雨顺。

此词从上片看来写得似乎随意轻松却自然成趣。“恰瓜州如斗”“乱絮飞钱”“面前”“极知”等处都是平常词语却概括出了丰富的内容而且用此体裁于无意中得之显得新鲜别致很有灵气却又十分凝重。下片一气直下而又随处顿挫语意纵横使通篇皆活然而最妙处还在于随处自然流露出真挚的感情。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