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吴芾
读书想前人,往往得师友。
每爱钓渭滨,颇喜耕谷口。
夫岂与世违,甘心卧岩薮。
升沉自有时,此意君知不。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和董伯玉不向东山久韵
宋 吴芾
避世何曾避世人,安居不作隐山身。 东山岂是无佳趣,只恨无君不老身。
诗人吴芾,字明古,号湖山居士,台州仙居人。他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这个动荡的时代,多次上书主张抗金,因未被采纳而“徙归乡里”。在诗中,他自谓“避世何曾避世人”,这是诗人直抒胸臆的表白。他虽然隐居在乡野,却并不与世隔绝,他仍然关心着国家大事。这里“每爱钓渭滨,颇喜耕谷口”两句是诗人对自己生活和性格的描写,渭滨、谷口都是隐居的好地方。诗人说:“我何尝愿意与世隔绝呢?我是不得已的。”诗人虽则有些愤世嫉俗之意,但他并不把这个世界看作漆黑一片。他认为“夫岂与世违”,还是合乎于“理”的,所以他又说:“我只恨的是自己不是长生不老的健身体。”这就是他晚年还不远仕进的原因。从这的自叙中,可以看见诗人耿直的性格和独善其身的心情。
但是,“升沉自有时”,不是所有的隐士都能受到君主的赏识的。有人及时乘时,功成名就;有人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后者就往往引退,洁身自好。吴芾在这首诗中一方面表明自己与世合污不得远仕的苦衷;另一方面也表示自己独自归隐仍怀高尚的志趣和不慕声利的名节。“君知不”即知我者天也。其实这仍然是一种进则尽忠,退则洁身的思想,可见吴芾并不是真的看透红尘、与世无争的隐士。这种思想反映了北宋末南宋初知识分子的思想典型与心态,我们如果用社会学与心理学的方法解析此诗可以深一层的证明这一段时代的文化人心的大关键状况。 从用字的鲜润自然上看,这仍然是一首比较浅近工稳的五言古诗。“夫岂与世违”、“恨非是”之类语气坚涩的字样不会产生积极新颖的意义,“这首诗可以从中国历史文化这个视角给予解释,表示我对这样的经历很理解和认同,自己在那样的环境中以那样的人物做了长时间的纠结还是认为是合理存在的。以此鼓舞了自己实现价值和树立情操的一个自明而表露于行。”这里从中晚唐诗人写作的重点内容精神和对传统的契合看来以及我们所存持的知识素养当然是从后世相对于直抒胸臆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上可以体会得到其中的不同之处的。 此诗平正流畅,质朴无华;语言直白浅近,通俗易懂;又运用了大量的口语、俗语和成语;表达了诗人朴素的自白和心理,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这些都是吴芾诗歌创作上不同于其他诗人的特点。 此诗以古体写成,但并没有故作惊人奇特之语而显得晦涩难懂。这是吴芾古诗写得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吴芾此诗是一篇有价值的作品。
希望以上赏析符合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