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二月闻雁三首其一》明孙承宗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孙承宗

《二月闻雁三首其一》原文

数声嘹唳渡榆关,尽罢虚弦落照间。

却讶征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数声嘹唳渡榆关,尽罢虚弦落照间。”这句诗以一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暮春二月,大雁南归,正值人们怀抱希望的季节。看,大雁从苍茫大地间飞过,声音嘹亮清脆,这是北国的独特景色。这两句描述大雁北飞的场景,第一句描绘了画面动态感,“数声嘹唳”中的“数声”既有数量上的寓意,也通过声响绘形;“嘹唳”渲染了大雁飞行时的悲凉景象,寓情于景。“渡榆关”,大雁南飞的路径,古诗中常出现在雁归的意象里,点出诗的主题,赋予它特殊意义。“尽罢虚弦落照间”笔锋一转,这一句富有诗意,描绘夕阳西下时分,大雁归巢,长天之上,再无琴弦虚静之音。诗人用“尽罢虚弦”这一意象,寓意世间纷繁杂事都已暂时放下,回归自然,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却讶征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此句笔锋再转,将全诗推向高潮。大雁不仅有胆量继续南飞,还振翅高飞,继续北征。这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既是对前一句的转折,也是对大雁精神的赞美。诗人用“却讶”一词表达了对大雁的惊讶和赞赏之情。大雁在人们眼中是忠贞不渝的象征,它们不畏艰险、长途跋涉、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敬佩。此句中,“天山”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遥远、高峻和忠诚。大雁能够随着春天的信息到天山,是人们对它们的赞誉,同时也是诗人自身的寓言:虽然生活困苦艰辛,但我愿意如大雁一样矢志不渝,执着前行。

综上这首诗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大雁归乡图。它借景抒怀,赞扬了大雁的坚贞不渝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理想的执着追求。诗人通过对大雁的赞美,赋予了诗歌更深的内涵和哲理。

至于现代文译文,我会尽量保留原意的同时用更现代的语言来表达:

暮春二月,北归的大雁在榆关上空嘹亮地叫着,它们抛开了一切纷扰,回归自然。夕阳西下时分,大雁归巢,长天之上再无琴弦虚静之音。我惊讶于大雁的勇气和胆量,它们跟随春天的信息飞到了遥远的天山。

这样的解读希望能满足你的要求。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