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陈造
共把离杯柳影边,柳枝如线拂归船。
枝枝似恨人轻别,颦不成眠更可怜。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送吴子隆节推之官信州五首其一
宋 陈造
共把离杯柳影边,柳枝如线拂归船。 枝枝似恨人轻别,颦不成眠更可怜。
陈造的送别诗,不尚雕琢而对仗工整,形成一种别有情韵的风格。此诗前两句“共把离杯柳影边,柳枝如线拂归船”,就把送别的时间、地点、氛围和惜别的深情,写得非常生动传神。
首句“共把离杯柳影边”,送别的时间是柳阴下,地点是离筵边。这里以“杯”代酒,以“柳影”代“路”。饯别场面,似在暮霭沉沉中映着柳影,送客将远去。“共把”两字表现出友人分袂之际依依不舍的情怀。次句“柳枝如线拂归船”,用移情手法把柳枝写得极富情韵,仿佛柳枝也懂得离别的黯然销魂,它随着晚风低垂摇曳,轻轻拂动,它那哀怨、依恋、无奈的情态,恰似为离别的人轻轻拭泪。而那远航的归船,就在这柳丝拂动的晚风中渐行渐远。
“枝枝似恨人轻别”,诗人的想象更是进了一步。眼前杨柳枝条,满枝新绿,纤细袅娜,姿态娇媚,仿佛怀着满腔的幽恨。“恨”字下得贴当,把柳叶拟人化了。在无情的离别中它怀着恨——不是恨诗人醉眠梦熟没有送行,而是恨行人太轻别。一个“恨”字淋漓尽致地传达出低垂娇柳满怀幽怨的情态和情绪。诗人真真是把离别的一幕活活托出,而送行者与将行者之间的无限眷恋和缱绻深情也写到极处了。这缱绻深情是难舍的相思情、感激情、留恋情,又何尝不是缠绵悱恻、凄楚动人?最后一句“颦不成眠更可怜”,原来诗句所描绘的形象不止一帧独立的剪影或山水画卷而已。“颦不成眠”使人想象到紧锁黛眉难以成眠的形象(这里也有把诗句故意倒装造成排比并以强调重点词的效果)。人是五感的动物,经得起分别而愈见深爱;短暂的分别若让人魂牵梦萦不能自已,分离的痛苦则加倍深重。所以这“颦不成眠”又与离别的痛苦紧密相扣。这“可怜”二字更增添了惜别的深情。愁肠百结的惜别之情被渲染得凄凄楚楚、哀婉动人。
诗的末两句由树及人,从视觉转移到了感觉上。树是目睹的,而人是想象的;从柳枝写到人儿,从外在形象进到内在情绪。“颦不成眠”只是写想象中的情景,那么一枕幽梦之后又将如何呢?这就不仅令人遐想,而且使人顿然觉得余音缭绕、耐人寻味了。看来诗人为自己寄寓的形象找到富有特色的表达是颇费了一番匠心的,他把那些依恋、惜别的诗酒欢情巧妙地过渡到了描绘无限的悲愁境界上去了。古人谓化景为情或情景兼融的手法有时往往是这样让人们在这种“景语”中体味到“情语”。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色是把眼前景与心中语、外在形象与内在情绪融而为一,它所描绘的送别情景如一幅剪纸图画:亭亭如线的是依依垂柳;临风舞动的是她那满枝含烟的嫩条;把酒饯行的是惆怅的他和她;满目凄然又无法成眠的是满怀幽怨的他和她……诗歌的主旨也不妨借用一句话来说:“正是有情如此天亦老,”或许这层意思更加真切一点。此诗语言凝炼优美、意境深婉含蓄;笔墨酣畅又洗尽铅华,这是陈造赠别诗的艺术特色。
以上就是这首诗的现代文译文:在柳影旁我们举杯告别,那依依垂柳仿佛是轻拂着归航的船儿。一枝枝柳条都似乎在恨我轻易地离别,那颦蹙眉头久久不能入睡的样子更加惹人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