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感事十诗上李侍郎》宋陈造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陈造

《感事十诗上李侍郎》原文

伯夷困采薇,名不而周乱。

敬通可言命,四七拱炎汉。

圣主方侧席,士或盘薖涧。

有斧苦无柯,古今同此叹。

大人世凤麟,吐握岂云惮。

么麽未足数,一官从浪漫。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诗的上半篇五句写诗人平生遭际及对当世之人的期望,流露出一腔忠贞之情,和愤慨之意。诗中写了伯夷和管晏二说。首句伯夷困采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殷亡后他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可是“名不立”且“周乱”。诗人自比伯夷,是愤激之词。次句“敬通可言命”,班固曾以“遭世之屯”而称其“知命”。诗人认为自己并非“知命”,而是“圣主方侧席”之时屈辱至此的。三、四句写当世人才,诗人认为当今圣主应求贤若渴,然而有的士人却只能像“盘薖”那样屈居于山涧。

诗的下半篇四句写自己怀才未遇的苦闷和感慨。“有斧苦无柯”是说有才学却无机会施展,“古今同此叹”则是说自古皆如此。下半篇前两句是说当世之人有如麟凤的大才,应当被招致来治国安邦,后一句是说诗人空有满腔才华,却不能从政济世,其慷慨悲愤之情可以想见。诗的结句说一些不足道的小才(诗人自谦)而“从浪漫”(徒然),亦是满腹牢骚。

这首诗中,诗人对当世之人的屈辱、沉沦、被埋没表示出极度的悲愤,是一首忧贤者国运诗。此诗起首用典却似未经精心选择,次句以“敬通”相比似乎失之太过,但却将诗人心中激烈的愤懑情状一下倾注出来,同时又暗赞自己并非“知命”而是怀瑾握瑜的人。因此虽属比体,却非尽用比意。全诗满腔忠贞之情和愤慨之意喷薄而出,而以一种行云流水之笔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故其风格显得一气呵成而又有余无剩。

至于现代译文,我会尽力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去解释这诗的意思:

这首诗的上半部分诉说了伯夷被困采薇的遭遇,尽管名声不显,但内心仍然坚守着周道渐乱的清廉正气。尽管可以谈论命运,但管仲的智慧在汉朝也只能默默无闻。圣明的君主正在寻求人才,有的人虽然才华横溢却被迫生活在隐逸之中。就像是有锐利的斧头却找不到对应的树木一样,这是古往今来都会感到叹息的事情。杰出的人才是国之瑰宝,当权者求才岂能畏惧困难?对于一些不足挂齿的人才就不去管他了,做了个官却只落得空虚无聊的下场。

下半部分则是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慨。有如斧头和柯木一样配合不在一起,古今都对此感到无奈和叹息。感叹当今有如麟凤的大才没有得到重用,而自己徒然拥有满腹才华却无法从政济世。最后感叹一些小才也被任用但仍然感到无聊。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