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许有壬
别况经年惯,佳期此夕逢。
终天为伉俪,一水任西东。
人世非无鹊,羁窗渐有蛩。
鄜州共明月,应是忆衰翁。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诗题是“七夕露坐感牛女事因成驳杂无实之言”,诗却从头到尾没有一字写七夕。第一句说与妻子分别已经习惯了,第二句说七夕这个夜晚团聚了。以下则写蟋蟀叫声渐起,七夕已过,牛郎织女已别一年,也不便提了。此诗并没有点明题意,只是凑景而已。虽然从全诗内容判断,诗人的确在“感牛女事”,但那样直捷地表明吟咏的主题,是现代人说话的习惯,古人可没有这么率直。所以这一句是很驳杂的,古人说“无实意”,就是这个意思。
首联说自己与妻子情深耐久,时隔一年,七夕这个夜晚又得以团聚。这是把夫妻的情爱作为不变的主题了。可是诗人马上又把笔锋一转,在颔联中巧妙地穿插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他写到牛郎织女虽相隔天河,然而一年一度的七夕,得以在天河之东与之相会,也就心满意足了。对于人间的人来说,“终天为伉俪”,是一年一度夫妇团聚中最感人的时刻了。但一过七夕,“一水任西东”,夫妻双方便又各自回到孤寂的生涯。所以颈联说蟋蟀叫声渐起,七夕已过,自己也不能不回到孤寂的生涯。
以上四句从天上转到人间,写七夕已过,有情人难再相会,照理下面也应写人间的相思了。然而诗人却忽而宕开一笔:“人世非无鹊”。两字作咽息之声,把上述想转入彼情彼景、渺乎之意抹杀了。前一首本连呼两声“羁窗”,刻画非常精细,照理这首也不会加以异曲同工似的变化(下一首却没有这句了),人们就这样十分常见的永恒悲痛折光反射到微不足道的一瞬幸福上来了。但是这样一折之后,终又回归到题旨上:“鹊”既不能持久地使人“终天为伉俪”,诗人便以杜甫和其儿子杜牧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想:“羁窗渐有蛩。”这一句也是以咽息之声来刻画。“羁窗”是羁旅之人所居的窗子,“蛩”是蟋蟀声,是夜阑人静时的声响。此二句暗示时当秋天,也是紧扣七夕诗题的。下面他似乎不能再说什么了,却用天真的设想来作结:“鄜州共明月,应是忆衰翁。”这是移情入诗,从对面想象之意。诗人似乎在这样自我宽慰:相隔天际的牛郎织女、寄寓鄜州的杜甫和其子杜牧,在今夕七夕都当怀想那虚幻的神话故事和优美的传说吧!“应是”二字属揣测之词,“衰翁”指自己,“忆”字也含蓄不尽意味深长。诗人如此高妙之处就在于能够让诗句开拓膨湃起来,同时却仍然收束得有力有序。读者便在回旋往复的意象中领悟着某种沉重的寄寓和一种深情超然的闲适心境的交织。
这就是诗人虽自明“驳杂无实之言”,却又意在言外并给读者留下悠然不尽之意境的一种最优秀的抒情写意诗的魅力。
此诗看似平淡朴素,但以文人高雅淡泊的情怀写出自己及历史的悲欢离合、悲欢离合之情、世事沧桑之感、人生短暂之意等内容却含蓄蕴藉、曲折有致。从表面看来没有情绪起伏跌宕的变化,没有淋漓酣畅的转折贯通其中。这正是古人所追求的一种高远意境之所在吧!至于诗人这样写作的原因和意图究竟是什么?我们当仔细玩味并加以开拓延伸之,或可从中得到某种启迪和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