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史浩
自倚倾城绰约娘,不争时世作新妆。
若将西子相唐突,正恐莲花似六郎。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在南宋前期奉行“消极防御、苟且偏安”政策的背景下,身为宰相的史浩不以其国事为重,反而玩物以丧志,这位风流自喜的贵人竟喜欢“妇容”之美。诗人通过对时人趋尚的批判,以一个优美的比喻委婉地讽刺了这位宰相的附庸风雅和与时俗不合的生活方式。
“自倚倾城绰约娘”,诗人笔下的第一幅画面是一位容貌倾国倾城的女子。一个“倚”字将这位女子的妩媚动人写活了,好像她正在对着镜子独坐,轻倚腰肢,欣赏着镜中自己的美貌。“倾城”语含双关,既可以形容女子的美貌无比,也可以喻指艳色动人。“绰约”语,出自仙语,是仙姿佚貌。这些修饰词语将这位美女的娇美容貌之姿烘托得如此纤秾合度。第二句紧承而上,这一回诗人却不具体写这个女子如何打扮,而是径直写出她不随世俗,独树一帜。“不争时世作新妆”一句点明了这位女子不属于“施朱则太赤,傅粉则太白”的浓妆艳抹的一类。浓妆艳抹是当时社会特别时髦的装束,而这位女子却不同流俗,不屑与浓妆艳抹之人为伍。
三、四句诗人再作进一步的委婉讽刺。这两句诗是全诗的重点所在,也是最富于机趣之笔。前两句是铺垫,这两句才是“卒章显其志”,借古人韵事表现自己的品节高下。诗人以西施、六郎为喻,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美女,具有不凡的品质和容颜,她不受当时社会审美时尚的左右,她“浣纱古岸”,洁白自然之美,“若将”两句说明如果将西施与一般艳丽女子相提并论的话,那会“莲花似六郎”。“六郎”本指面似白雪的美男子张昌宗兄弟,这里借以讽刺时人崇尚“浓妆”。如果真的要将西施与寻常艳丽女子相比,那她是那么洁白无瑕,与普通浓妆艳抹之人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此处运用对比和暗示来说理。诗歌借用“荷花似六郎”和“莲花”这样的象征意味极浓的比喻性意象,是为了把那位身姿纤秾合度、容貌倾国倾城的女子推崇到云锦般的高洁之境。这层意思是在艺术象征中自然流露的。这种表现手法含蓄而富有韵味。
全诗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警的艺术表达方式,把一个貌似风流蕴藉宰相的史浩内心世界——热衷于“妇容”之美、附庸风雅而又自鸣得意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现代文译文:
我自恃姿容倾国倾城风华绝代, 不随世俗装扮自己扮作新妆。 如果将西施冒充唐宋名妓, 恐怕那荷花也会冒充六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