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卜算子·端午》宋史浩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史浩

《卜算子·端午》原文

符箓玉搔头,艾虎青丝鬓。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蒲晕。

角簟碧纱厨,挥扇消烦闷。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近。

现代文赏析、翻译

《端午》赏析

又到了粽子飘香的端午节,家中儿女都坐在厅堂中聚宴,恭敬地拜祝祖先。节日前家家都把炼熟的艾绒做成虎形贴在门上,那雄黄酒家中陈设着。清亮的歌声响起杯中的酒也倒净了,还有那白嫩的艾草蒲扇扑面而来。

角簟碧纱厨,挥扇消烦闷。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近。在炎炎烈日之下,只有先生心境依然如此清凉,真是心静自然凉啊!

这首词描绘了宋代端午节时人们的欢乐气氛及作者清凉的心境。笔法巧妙,富于情趣。

从主题看,它应和端午风俗节令的传说与各地民俗息息相关。传说中的屈大夫因为政治腐败投江自洗,世代相传。至唐代已演变成节日的习俗,熙熙攘攘。一城之人皆早起挂符防疫、饮雄黄、赛龙舟等竟展开了。作者写此词时,正是他退隐之后,心情闲适,正好与民同乐。

从手法上看,此词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映照的手法。以艾虎蒲剑的清新明快,映照主人家的烦热难当;以儿女酒宴的欢乐融融,映照主人内心的烦闷难消;以角簟碧纱的清爽宜人,映照主人心的清凉自在。映照手法运用得贴切自然,无造作之感。

词的上片以描写为主。起句写节日的欢乐气氛。“符箓”、“艾虎”、“青丝鬓”等,写符艾、酒、鬓发,皆端午节日之常见摆设和习俗活动。“玉搔头”原指玉簪之余,“簪以五色帛或艾绒花销中”,见明李时中《醉醒石》第七卷卷一引郭髯所为《醉醒石》。这缕玉搔头独着一“符”字加以点染显得格外不同。而且照古代说法:五月五日为天地交泰日,“凡诸仙道士及宣淫轻薄之徒解籍天庭之际惟簪以辟兵所致。”那么符箓分往人体各个部位那就更为吉祥如意了。“一曲清歌倒酒莲”,也十分有趣,说是人欢歌笑语之中又要饮酒莲汤以纪念屈原的遗风。“尚有香蒲晕”,用香蒲、香蒿打成扇兜在夏天用它不仅有实用价值还有观赏价值。这开首三句写节日气氛、家庭环境、个人心境写得细致入微,说明作者善于观察体味生活。接着又展开了一幅夏天景色图:“角簟碧纱厨”。暑热难当,所以用簟子铺地;“碧纱厨”避暑遮阳。“挥扇消烦闷”,人卧碧纱厨内,手持葵扇(古时扇子多用葵叶或竹叶制成)摇摇,顿觉凉意倍增。“唯有先生心地凉”承上折笔回应前来。结句含义深刻却无关浮议。显然有心静自然凉的意境而不必随流世俗图章世俗作弄虚饰(末三字用力太甚故也)意象或承古人佛性修炼的心态凝练而出返朴归真令人击节!末三字有两重意义一是人独自逍遥快乐没有客愁愁自然不来到人间;二是这个日子自个家过也一样自在更不必刻意到处凑热闹煞风景啊!试想想若在目前家家放假游人如织满街粽香民俗游乐招客又不觉是一种情趣陶然快事。此外每首词后的“按语”很有味道该词也有借词微词砭时戏谑之意;有人把它翻译成白话也可相容相谐更有脱去译文对仗对原文音乐感强印象深又不可言传之妙!

此词上下两片结构紧凑严谨而又互有照应前后连贯一气呵成。全词轻松活泼饶有风趣风格别致新颖。全词风格近似于向子湮、李清照等人诗词显露出当时文人墨客的闲适生活情怀。从别首诗词中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宋人日常游冶寻乐乃至奢靡享乐的风俗情调此处也似乎可以从中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悠闲安逸心情。故而下片结束时提壶承上入话之中有意示与自身特殊立格不同的是有其相当明显因果谐音取意的文化原因在其中。总之这首词是宋代节日风俗词中的精品富有生活气息饶有情趣饶有新意!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